近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采取了很多動作,如軍方“強勢出擊”,宣稱要派巡洋艦進入臺灣海峽,國會議員拋出“臺灣保證法”草案要提升美臺安全關系,國務院宣布將派遣高層級美國官員訪臺,“美國在臺協會”則半明半暗地表示已經有軍事人員駐臺。甚至有親臺的議員建議,美國邀請蔡英文訪美,主張承認“中華民國”等。分析美國為什么如此密集地做出一系列動作,要從中美建交40周年,以及美國執(zhí)行“與臺灣關系法”40年的背景來觀察。
先看國民黨和民進黨對“與臺灣關系法”進行的“升格”式解讀。兩黨調子基本一致。一是強調美國賦予“與臺灣關系法”“新的意義”,散布所謂將出現“2.0升級版”之說。二是打著美國旗號,“借花獻佛”,對兩岸關系“吹冷風”,宣稱“美國一個接一個地出爐護臺法案”,說明美國意識到“兩岸在彼此關系定位上,40年來仍未有交集”。三是“對美間接表態(tài)”,暗示海峽兩岸“南轅北轍的政治現象”,不會停息,要美國“放心”。
至于一些反華媒體和“臺獨”分裂勢力,其篡改事實、蠱惑人心的宣傳手段,主要是為了進行政治造勢。如一些傳媒熱衷散布的,所謂“40年前的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迫于參眾兩院已壓倒性通過的壓力,正式簽署了因應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后,涵蓋雙方關系的‘與臺灣關系法’”,美國將為臺灣安全“保駕護航”等說法,大量出現。這些跡象說明,由于當前臺灣政局不穩(wěn),社會不確定因素增加,各政黨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越來越倚重美國,越來越將政黨集體利益與美國需求捆綁的趨勢。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不能排除未來臺灣政客可能進一步利用對美國對臺政策的歪曲,“狐假虎威”。目的除了為參與2020臺灣“大選”謀取利益外,也有抗拒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含義。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
本文提出,對中美建交40年之際出現的、以美國國會出面為主要形式的、現實中得到政府行政背書、圍繞執(zhí)行“與臺灣關系法”出現的一系列現象,不宜過早下結論。由于國際格局的激烈動蕩,美國一系列大幅度動作背后的動機,不同以往,非常復雜,還不能簡單地視為對臺政策的重大調整。目前至少有兩個因素對美國對臺政策的“任意調整”構成制約:
一是特朗普政府本身受到中美戰(zhàn)略關系前景撲朔迷離,美國對此沖突本身難以把握的限制。這是因為:一方面,中美在國際多邊呈現戰(zhàn)略沖突不斷擴大之勢,另一方面,中美在雙邊存在眾多的利益需求。由于雙方都具有“多方發(fā)難”的能力,因此,要對中美關系進行“簡單脫鉤”,目前在操作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美國不具備完全拋開中美關系來單獨處理臺灣問題的戰(zhàn)略空間。美國對臺政策調整,已不具備為所欲為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