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血脈是兩岸重要精神源泉
以兩岸親情感召臺灣人民,爭取臺灣民心,是1949年大陸對臺政策中不變的重要方針。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有最感動人的親情喊話與呼吁,“昔人有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臺灣的父老兄弟姐妹。我們知道,你們也無限懷念祖國和大陸上的親人。這種綿延了多少歲月的相互思念之情與日俱增。自從一九四九年臺灣同祖國不幸分離以來,我們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祖國不能統(tǒng)一,親人無從團聚,民族、國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所有中國同胞以及全球華裔,無不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這樣動人的訴求、呼吁,切中了數(shù)百萬子離妻散的赴臺大陸老兵、家屬的心聲,也打動了在大陸臺籍老兵歸鄉(xiāng)之心。這一股親情的洪流在之后的10年中迸發(fā),最終迫使蔣經(jīng)國當局于1987年做出開放大陸探親、探鄉(xiāng)的決定。
《告臺灣同胞書》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文化,對世界文明和人類發(fā)展的卓越貢獻,舉世共認。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盡管歷史上有過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內部紛爭,都不曾使我們的民族陷于長久分裂。近三十年臺灣同祖國的分離,是人為的,是違反我們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統(tǒng)一祖國這樣一個關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xiàn)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誰也不應回避。” 這樣的表述,到今天仍擲地有聲。
過去四十年兩岸關系曲折前進
1979年以來的四十年間,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溪流匯集成大江大河。過去四十年,在大陸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做對臺灣人民工作、主動在我的精神與思想指引下,兩岸關系在探索中螺旋式前進。過去四十年,是國家統(tǒng)一前重要的先行先試實驗,為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下,我們要認真領會《告臺灣同胞書》的精神內涵,及時總結過去四十年兩岸關系的特點與經(jīng)驗,繼續(xù)擴大島內支持國家統(tǒng)一的民意基礎,持續(xù)深化兩岸一家親,為未來的兩岸關系提供理論與實踐啟示。(本文作者為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華廣網(wǎng)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