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您如何看待大陸“對臺31條”?
石佳音:兩岸統(tǒng)一不只是在政治上將臺灣納入中國的政治體制(一國兩制),或者是經(jīng)濟上把臺灣吸納進來,讓臺灣不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經(jīng)濟體,更重要的是讓臺灣在人心上重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必須要讓臺灣人在人心上被感動,要讓他們感覺到他們是中國人,承載著中國文化傳統(tǒng),而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優(yōu)秀的文明和最合理的價值理念。如果能讓臺灣人認識到這一點,臺灣人才有可能重新回到中國人的自我認同,并且以這樣的理念為榮,這是最好的結果。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提出了文化自信,我們還是要從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入手,讓臺灣人感覺到我們是中國人。如果大陸對中華文化傳統(tǒng)有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很多對臺的措施和做法也會不一樣,效果也會不一樣?,F(xiàn)在大陸的惠臺政策,并不是完全無效,但是并不夠,只能夠“反獨”,但是不能夠“促統(tǒng)”。
中評社:一方面我們要推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另外一方面臺當局又在“去中國化”,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碰撞的局面,那么我們要如何更好的傳播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使之在兩岸統(tǒng)一的路途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石佳音:對臺工作也分輕重緩急,輕重之重當然是追求心靈契合,這是最終解決兩岸的分歧,讓兩岸在統(tǒng)一之后能夠長治久安。緩急之急則是圍堵“臺獨”,惠臺和施壓只能發(fā)揮一部分作用,還是不夠的。論語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如果只用訴諸于利(威脅利誘)的方式對臺灣,只能在表面上改變逐利的小人。小人在技術上可以接受兩岸的統(tǒng)一,甚至可以偽裝支持統(tǒng)一然后到大陸賺錢,如果是這樣,就算臺灣真的統(tǒng)一了,民心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還會像香港爆發(fā)“占中”一樣。如果要真正解決兩岸的統(tǒng)一問題,特別是人心回歸的問題,我認為,大陸在對臺工作上要加強文化自信的建設。
中評社:有觀點認為,臺灣的青年一代都有“天然獨”的傾向,如何重塑臺灣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和國家觀念?
石佳音:“天然獨”之所以變成“天然獨”,不是他們對大陸不了解,也不是對大陸進行某種了解之后才決定選擇“獨立”。他們在臺灣成長的過程和氛圍中,學習到的概念就是:中國和臺灣是彼此互不包含的兩個地區(qū),臺灣長大的小孩可以完全不知道中國歷史和自己的祖先來自大陸,更不了解大陸和臺灣之間的恩怨情仇,在他們從小身處的語境中,臺灣和大陸就是兩個地區(qū),甚至是“兩個國家”。到學校之后,臺灣的“國民教育”在方法論和知識論上用了一種站不住腳的史觀,就是臺灣島史,這種史觀“教育”臺灣人不需要去認識一個特定的族群或是社會,只需要認識一個地理區(qū)域,就是臺灣島。只要在這個島上出現(xiàn)的,就是臺灣史的一部分;只要離開了臺灣島,就不是臺灣史的一部分。于是,只要認同臺灣島,并且由這個臺灣島去界定臺灣史就可以了。基于這種拼湊、片段、不連續(xù)的記憶,去打造一個“臺灣民族”,這就是“天然獨”的基礎。這一系列的敘事雖然不合理,但是講的都是史實,比如鄭成功1661年到臺灣,1683年康熙將臺灣編入版圖,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國民政府又接收臺灣等等,這些歷史史實,“臺獨”都沒有否認,但是都用臺灣島史去裁切,把這些史實裁剪成只要在這個島上發(fā)生的,就是“我們的歷史”,只要不是這個島上發(fā)生的,就不是“我們的歷史”。
這一套歷史敘事,和臺灣語境中的“臺灣”和“中國”(兩個獨立實體)的定義,在臺灣年輕人的心里,是“客觀的”知識。如果從小學習的語言,和學校教育里學到的知識,都是把臺灣和中國“一邊一國”當成天經(jīng)地義的客觀知識,那么就很難被改變。即使這些“天然獨”來中國大陸許多次,而且都被隆重接待,大陸也給他們在大陸工作、求學、就業(yè)待遇,但他們內(nèi)心深處“臺獨”的認同還是不會改變,因為那是“客觀的”知識。所以臺灣這些年輕人變成“臺獨”,和大陸強大與否、先進與否、民主自由與否、物質是否豐裕、文化是否進步,都沒有關系。他們在對大陸和臺灣史一無所知的時候,已經(jīng)接受了臺灣和大陸是“一邊一國”的“客觀知識”。既然是“客觀知識”,就很難被目前的交流活動改變。
既然“統(tǒng)獨”傾向和國家認同是可以區(qū)分的,我們甚至可以想象有一些堅定的“臺獨”分子對中國大陸是有某種好感的,喜歡來中國,喜歡中國大陸的文化,在大陸廣交友,甚至在大陸生活、工作和結婚,可是內(nèi)心深處還是認同“臺灣國”。這樣,還是無法達到真正的心靈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