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時期,臺灣收到“回報”,2017年,臺“駐美代表”高碩泰曾進入美國務院參加該聯盟的部長級會議;2018年初,美國防部下屬的“反恐堅定決心”官網恢復標注臺灣“青天白日滿地紅”旗;7月下旬,美國務院將首次舉辦涉及反恐的國際宗教自由部長級會議,同樣邀請臺灣出席。當然,美方的“回報”是有償的,這次的100萬美元就一例。
“金援外交”的新面向
臺灣遠離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中心,其本身反恐需求并不高,蔡當局不惜重金,買的是“國際認同”和“伙伴身份”,以及隱藏的“臺獨路線背書”。
融入西方“價值”,凸顯“兩岸兩國”。蔡當局配合、支援美國反恐行動,既是深化美臺“實質關系”,也是因應美國對臺“國際民主典范”的定位,凸顯臺灣對國際社會的“特殊的”貢獻、責任和“道義模范作用”。此前,美“親臺”議員加德納(Cory Gardner)就稱,臺灣向WHO捐款體現“國際領導力”,是“中國學習對象”。在美西方加碼攻擊中國的制度與發(fā)展之時,蔡英文多次高調宣稱要站在西方對抗中國的“價值同盟前沿”,是為了更深刻地在國際上型塑“一中一臺”, 為“臺獨”路線積累新籌碼。
“新金援外交”重在“實質”。長期以來,揮霍民脂民膏來服務虛幻的虛幻政治目標,是臺當局保持“國際能見度”的唯一途徑。不過,相對于“固邦”,蔡當局目前重點將資源投給美、日等重點“非邦交國”和國際組織,更重視“實質關系”和“實質參與”,這種以“踏實”為名的“新金援外交”做法,體現了蔡當局在兩岸國際競爭上更為陰沉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