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綠分手為什么民進黨怕“兩岸一家親”? 合成圖
作者 靄琳(臺灣特約評論人)
民進黨宣布臺北市長自提人選,確定不禮讓現任市長柯文哲,而柯文哲之所以中劍落馬,外界歸咎于他的“兩岸一家親”言論,不符合蔡英文及民進黨所謂的“臺灣價值”。但相較于賴清德也曾講過“親中愛臺”,為什么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后座力會如此之大?
四年前,臺大醫(yī)師柯文哲以 “白色力量”襲卷政壇,當時民進黨認為柯文哲是 “自己人”,若可與其合作,柯文哲受到 “感化”后,不一定會帶槍投靠,加入民進黨。豈料,當上臺北市長的柯文哲不但沒有向民進黨靠攏,反而藉由臺北市長之位,多次與上海舉辦 “雙城論壇”,陸續(xù)講出 “兩岸是夫妻,床頭吵、床尾合”,以及 “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比喻。
柯文哲對兩岸的比喻,不僅接地氣,而且寫實,深入民眾心坎里。僅管柯文哲并沒有太多亮眼的政績,而且北市府內閣成員紛紛眾叛親離掛冠求去,但在民眾厭倦了藍綠惡斗的困境中,白目、六親不認的柯文哲,確實深獲人心。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4月公布的民調顯示,柯文哲在全臺20至29歲年輕人的信任度達83.1%,30至39歲為76.1%;反觀蔡英文在這兩個族群的信任度僅46.6%、36.7%。
而柯文哲與蔡英文兩個人最大的施政差異在于兩岸交流,盡管日前為了挽救白綠關系,而發(fā)生為了 “兩岸一家親而致歉”的風波,從綠營不滿,變成各方痛罵誰都討不到好,但柯文哲事后也補充解釋,只是向聽了那句話而感到不舒服的人說抱歉, “兩岸一家親”的基調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