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有關“武統(tǒng)臺灣”的表態(tài)過去好幾天了,但國際輿論尤其島內的關注仍未平息。不少分析人士先是對這一表態(tài)感到意外,隨后又做出種種猜測,但我覺得它的指向和用意其實非常清晰。
一方面是警告美國。美國現(xiàn)在能對中國打的牌越來越少,比如軍事威懾,因為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的快速推進而大為減弱;經濟制裁,因為中國經濟塊頭變大、中美經濟更加交融而不敢輕易啟用;挑動中國周邊外交摩擦的空間,也因中國把控周邊外交能力增強而越來越小;通過互聯(lián)網給中國國內輿論搗亂,現(xiàn)在也弄不出什么大名堂了。
軍事、經濟、外交和輿論手段漸趨窮盡,使美國國內一些勢力想打“臺灣牌”。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剛簽署了國會通過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一些涉臺附屬條款,比如強化美臺伙伴和合作關系;邀請臺軍參與軍演等。其中尤為敏感的一項內容,是考慮美臺軍艦互停的適當性與可行性。
雖然只是附加條款,法律位階弱于法案正文,而且對行政部門也是非強制性的,但畢竟還是法案組成部分,從性質上說比較嚴重。較之軍事、經濟等手段,美國打臺灣牌直接觸動中國國家主權和民族感情,當然會受到大陸激烈回應。
另一方面當然也是針對臺灣當局。蔡英文執(zhí)政以來對大陸的敵意很深,內政上推出不少“去中國化”政策,外交上進一步投靠美日,貿易上搞“新南向”以擺脫大陸影響。11日,她剛見了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莫健,表態(tài)臺灣想參與“自由開放的印太戰(zhàn)略”,足見“臺獨”意識形態(tài)的頑固。
美國國內和臺灣方面最近發(fā)生的這些事情,構成了“武統(tǒng)”話題受到持續(xù)關注的直接原因。但除了這些,我們還需從更長期的視角看待臺灣問題和“武統(tǒng)”警告。
深層次看,臺灣問題的產生源自以下原因。首先是地理和歷史層面。在地理上,它是一個距離大陸很近的島,處于陸權和海權交界處,容易隨著陸權和海權的強弱變化而發(fā)生歸屬變化。正因如此,歷史上臺灣已被分離出去好幾次了。
一開始是西方殖民勢力在島上建立據點,給臺灣植入“分離基因”,連它曾經那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名字都是洋名,后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把它收了回來;接下來是清朝大一統(tǒng)后,鄭成功反清復明把臺灣獨立出去,直到康熙帝時才被納入大清版圖;再往后是甲午戰(zhàn)敗遭到日本侵占,直到二戰(zhàn)后才又收復。最近的一次就是1949年國民黨逃到臺灣導致臺灣再次分離,直到現(xiàn)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