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太想贏
另外吳敦義選前幾日的一個選舉操作確實發(fā)揮效用。吳原本便預料到在第一輪選舉中能大幅領先對手,但若選票無法過半進入第二輪選舉,則恐對其不利。因而吳在選舉過程中提出“若進入第二輪投票即以黨內協(xié)商方式產(chǎn)生黨主席”的呼吁。雖然沒有得到其他候選人認同,但明示第二輪投票將導致重大分裂。這一方面是給支持者打下預防針,方便此后二次動員;另一方面也是以退為進,催出擁有最多新進黨員數(shù)的地方本土派系傾注。
而吳敦義之所以能夠獲得國民黨地方派系的青睞,主要是洪秀柱的路線確實影響中南部地方派系所能獲得的支持 ,甚至讓中南部黨員覺得確實是悶壞了。為了在地方生存,勢必得支持更代表本土路線,更有助于2018年地方選舉的候選人。這也導致中南部投票率大增,甚至在屏東還出現(xiàn)由議長周典論親自監(jiān)軍投票情形。而吳也透過“你為黨奉獻,黨給你栽培”的一條鞭式做法,讓大樁腳及政治人物心甘情愿與吳的勝選綁在一起。而任何想獲得2018年選舉提名的地方精英和黨代表們,在認識到吳的組織綿密后,也多愿意將賭注押在吳身上,或至少是暗助,以獲得黨內最有實力的吳支持。
至于本次選舉的另一關鍵,即黃復興的選票。沈智慧、張顯耀、李慶華、羅淑蕾等人的出場,以及吳私下對退役將校的拜會,乃至造勢中大打“經(jīng)國牌”并找來退將加持,加上選前一夜馬英九站臺相挺,讓人嗅出他實際的意向。(從馬英九的喊話內容來看,“敦義兄把你最大的力量拿出來為這個黨,一起為國民黨加油”,明顯有別于在郝造勢晚會中的發(fā)言“無論是誰當選,落選的一定要支持當選的”。)至此,在黃復興選票部分,洪已完全崩盤,最后呈現(xiàn)跑票比得票多、黃復興拿不到一半、最有把握的海外黨員也僅小勝的情況,當時的“換柱”補償心態(tài)基本已獲利了結,這也使得洪在選后也不具備實力者的地位,對于吳接手黨務運作已沒有太多擾亂的作用。
最后從黨內大環(huán)境看,則因為黨員太想贏民進黨,需要能夠與綠軍決戰(zhàn)之人選,因而期待更強而有力的黨中央,更能與民進黨一較高下的人物。吳的政治資歷豐富、選前勤打自己的從政經(jīng)歷,更塑造自己“打綠悍將”、“民進黨最怕的人選”之形象,一定程度引起黨員的認同,這也是為何吳的得票數(shù)較其內部估票更高的主因之一。至于黨工部分,吳的豐沛資源或能為目前資金窘迫的國民黨注入活水,也使黨工愿意期待吳的當選,從而成就吳成為黨內新“共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