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杰
臺灣“大選”結(jié)束后,“立法院”首先完成換班,蘇嘉全當選新一任“立法院院長”,民進黨正式接管“立法院”,馬英九步入“看守”階段。在這短暫的過渡時期,有一些“臺獨”人士按捺不住,提出廢“國父”遺像、修改紀念日與節(jié)日條例等一系列提案。民進黨本質(zhì)是“臺獨黨”,民進黨的完全執(zhí)政,為“臺獨”打開了一扇機會之窗,可以預計,未來這種行徑將越來越多。因此,今后一段時期,反對“臺獨”將擺在大陸對臺工作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
當前,蔡英文正著手執(zhí)政權交接的準備工作,如何論述兩岸政策備受各方關注。一方面,蔡英文希望維持、沿續(xù)兩岸和平現(xiàn)狀,攫取兩岸和平紅利;另一方面,又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不放棄“臺獨”立場。為破解這一“死結(jié)”,蔡英文最近頻頻放話,目的是試探各方反應。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既想取信大陸與國際社會,又要對“臺獨”基本教義派有所交待。因此,必須警惕其“臺獨”兩面手法。
一是說與做不一致。日前,蔡英文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會以1992年兩岸會談歷史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持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用其慣用的模糊語言淡化“臺獨”主張,以取信各方,但就“兩岸同屬一中”這一核心內(nèi)涵卻避而不談。說一套做一套是民進黨一貫手法,陳水扁上任伊始,曾提出“四不一沒有”,他本人卻是“臺獨”急先鋒。因此,對民進黨及蔡英文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二是溫和與激進并行。有些議題采取溫和路線,不挑事端,不沖撞兩岸關系。比如,民進黨決定將“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原先的“臺灣與中國”提法換成“臺灣地區(qū)與大陸地區(qū)”,回到“兩岸關系條例”立場。有些議題則迎合“臺獨”基本教義派,把“臺獨”的各項訴求落到實處。有選擇性地操弄議題,實則是以退為進,化解各方壓力的同時,持續(xù)不斷推動“臺獨”行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