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12日訊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今日在海峽導報撰文表示,經濟困境是近年來臺灣當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造成臺灣經濟困難的原因眾多,但從臺灣當局2013年度財政預算支出觀察,多少可以發(fā)現(xiàn)經濟發(fā)展支出不足,而“國防預算”與社會福利支出龐大,是造成臺灣經濟發(fā)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臺灣是一個民主政體,選舉成為一個常態(tài)化的制度。民主選舉的最大弊端之一便是,候選人為爭取選民支持,在選舉中不斷承諾增加選民福利或降稅,而不敢倡議增稅或加稅,結果是社會福利支出不斷增加,而稅收增加有限,造成很大的財政壓力,自然影響“政府”的投資與經濟建設。這在臺灣非常典型。在2013年度臺灣財政預算中,總預算支出只有19446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社會福利支出達4390億元,占了22.6%,占近1/4,高居各種預算第一位。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增加了當局的財政負擔,擠占經濟建設經費支出,對經濟的傷害不斷增大。臺灣若不重視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及對財政的壓力,對未來臺灣經濟將有很大影響。
同年度經濟發(fā)展預算支出只有2726億元,僅占總預算支出的14%,排名第四位,而且較上年僅增加的44億元還不是用于投資,顯然經濟發(fā)展不再置于臺灣財政預算的優(yōu)先地位。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只有749億元,較上年減少185億元,下降了近20%。近年來,臺灣經濟不景氣,增長乏力,與“政府”投資持續(xù)下降密切相關。馬當局也強調擴大投資,刺激經濟,但有限的經濟發(fā)展預算支出,使得馬當局空有理想與口號,完全沒有錢擴大“政府”投資,自然制約了經濟增長。另外,臺灣各種政務及人事支出龐大,一般政務支出與其他政務支出合計達5592億元,占臺灣總預算支出的28.8%,是經濟發(fā)展預算支出的一倍以上,也擠占了經濟發(fā)展支出。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形勢下,臺灣的“國防預算”支出依然龐大,2013年度達到3073億元,占總預算支出的15.8%,居各類支出的第三位,盡管較上年減少21億元,但仍超過經濟發(fā)展支出347億元。這還是公開的“國防預算”,事實上臺灣還有部分隱藏的“國防預算”,置于“外交”或人事預算之中,若將這些預算計算在內,“國防軍事”預算規(guī)模更為龐大。臺灣的“國防預算”,并不完全是發(fā)展軍事工業(yè),而主要是從外國尤其是美國采購武器裝備,因而“國防預算”無法增加臺灣的GDP,也無法擴大就業(yè),而只是促進了美國的軍工工業(yè)與增加了美國的就業(yè)而已。馬英九日前還公開表示,近年美國3次出售軍事裝備給臺灣,總額超過180億美元,即5400億元新臺幣,正好相當于臺灣兩年的經濟發(fā)展支出預算。
可以說,臺灣當局在財政預算問題上仍然是 “軍事重于經濟”、“國防重于發(fā)展”。正是這種政治思維與安全觀,讓臺灣當局一直將龐大的資源投入武器采購與軍事建設上,嚴重擠占了對經濟建設與發(fā)展的投入。如果這種施政理念不調整,臺灣經濟要徹底扭轉困境不大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