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起他給長子取名“龍斌”的含義,他說“龍”是郝家輩分,取名“斌”是文武合一、文武雙全之意。有趣的是,郝柏村的次子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按照郝家輩分是“漢”字輩,郝柏村分別給他們取名“漢文”、“漢武”。從取名這一細節(jié)可以看出,郝柏村是軍人,卻很重視文武雙全。郝柏村本人就是文武雙全,他在晚年成了“作家”,接連出版了許多重要著作,在臺灣廣有影響。能夠出版那么多著作,得益于他多年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
蔣介石有寫日記的習慣。我曾經(jīng)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查閱過收藏在那里的蔣介石日記。蔣介石從1917年至1975年的日記,都完整地保存著,成為重要的史料。我看到他的日記是用毛筆端端正正寫在專門的日記本上,不論戎馬軍營,還是到各地視察,他都一天不漏寫下日記,就連當天的氣溫、氣候,也一絲不茍記下。他的日記,除了記錄每天的行蹤、公務、會客之外,也寫下自己的思想,各種見解。
蔣介石要求他的兒子蔣經(jīng)國也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同時收藏著自1937年至1979年的蔣經(jīng)國日記。蔣介石還要求他的下屬都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郝柏村說,“談起蔣公日記,我有親切的感受。從1965年至1971年,我擔任蔣公的侍衛(wèi)長,在六年近兩千個日子里朝夕隨侍。每逢新年,我收到和蔣公一樣的日記本,因此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年歲末,蔣公即親自把當年的日記用牛皮紙封好,命我交付經(jīng)國先生。當然,我從未看過內容?!?
其實,郝柏村在擔任蔣介石的侍衛(wèi)長之前,就有記日記的習慣。郝柏村多年的日記,成為豐富的寶庫,成為臺灣政壇的重要歷史檔案。郝退休之后,埋頭書齋,不斷推出新著。在出版社的幫助之下,系統(tǒng)整理、出版郝的日記,或者以日記為素材再加上郝的口述,寫成專題書籍。晚年郝柏村成了“日記作家”。
郝柏村在金門的日記,被整理成《八·二三炮戰(zhàn)日記》一書出版。最初由于部分內容在當時尚屬敏感話題,只印300冊,在臺灣高層內部發(fā)行。1995年,郝柏村出版《不懼》一書,除收入《八·二三炮戰(zhàn)日記》全部內容外,還收入郝柏村軍務、政務、黨務方面的文章。
依據(jù)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院長的日記,進行回憶、口述,由天下文化出版社王力行女士寫成《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一書,于1994年出版,發(fā)行了18萬冊之多。
郝柏村8年擔任參謀總長的日記,由于他與蔣經(jīng)國接觸密切,先是抽出有關蔣經(jīng)國的內容,于1995年出版了《郝總長日記中的經(jīng)國先生晚年》一書,接著又于2000年出版了《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厚厚上、下兩大卷。
郝柏村出任蔣介石侍衛(wèi)長期間的日記尚未出版,但在2011年6月推出的重要新著《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引起讀者廣泛興趣。選擇1945年至1949年的蔣介石日記進行解讀,對郝柏村而言要有足夠的勇氣,因為1945至1949年正是蔣介石由盛而衰,最后被毛澤東逐出大陸退守臺灣的5年。用郝的話來說,是“從抗戰(zhàn)勝利到大陸失敗”的5年。郝柏村直面蔣介石這難堪的5年、失敗的5年,以中性立場進行解讀,厘清史實,總結教訓。九旬高齡的他,花費4年多時間寫作此書,難能可貴。郝柏村遜稱他是“事后有先見之明”,而這“事后”的“先見之明”,正是對歷史的反思。
郝柏村回顧說,1945年,他作為一個26歲的青年軍官,在重慶親歷抗戰(zhàn)勝利舉國狂歡的歲月。而到了1949年,則為大陸“戡亂”全面失敗的一年,他是參謀總長顧祝同上將的上校隨從參謀,又回到重慶,于當年12月10日,隨同總裁蔣公黯然飛離成都,飛離大陸,那時他30歲。這5年的經(jīng)歷對郝柏村而言是刻骨銘心的。他說,就國民黨方面來說,老一代的當事人并未完全說出真相,年輕一代對此更是無從查考。正因為這樣,他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解讀蔣介石這5年的日記。他說,歷史的脈絡和因果關系必然存在,不會因時間久遠而失去傳承或改變痕跡。無疑,蔣的親筆日記,是追尋該時期歷史真相的重要依據(jù)。
郝柏村還指出,“這5年的歷史,是決定臺海局勢的根本,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和問題的徹底解決,還是離不開這個根本。臍帶可以切斷,但血緣不可能中斷”。也就是說,明白這5年的歷史,就會明白為什么海峽兩岸是一個中國--“血緣不可能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