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發(fā)動全球對等關稅政策,其中對臺灣地區(qū)課征關稅“20%+N”,嚴重沖擊臺灣經濟。兩度輔選馬英九、有“農運詩人”之稱的詹澈接受中評社采訪時表示,美國關稅影響了士農工商,層面之廣無法計算,而臺灣社會在此之前本就有“疑美論”,現(xiàn)在更可能產生“厭美”,討厭美國的氛圍出現(xiàn)。
"現(xiàn)在不只疑美,而是厭美"
詹澈指出,島內“疑美論”早在關稅談判之前就已存在,而民進黨當局對美關稅談判過程中因為充滿黑箱作業(yè),使得各界的懷疑更深。他觀察,關稅公布后,產業(yè)界與經濟界雖有強烈不滿,但多半只是“干在心里”,不愿公開表態(tài),少部分已經忍不住說出口。
而目前尚未公布的關稅項目中,詹澈說,最可能牽涉到臺灣糧食安全,范圍影響很大的就是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臺灣的項目。
詹澈提到,在關稅談判之前,他就曾帶領農民到臺行政機構抗爭,要求正視美國稻米進口問題,賴清德當局非常清楚農民在此項目的反對態(tài)度,農民群體非常龐大,更是過往支持民進黨的主力,因此目前民進黨官方對水稻關稅談判的進度是避而不談,也反映出敏感性。
以稻米為例,美國稻米進口零關稅沖擊極大,詹澈說,臺灣米每斤約50元(新臺幣),美國米只要30元,但其實口感相差不多,因為美國米本身就是用臺灣品種改良而來,因此這等于讓臺灣農民直接面臨價格競爭壓力,受傷程度極為嚴重。而云嘉南地區(qū)是水稻主要產地,宜蘭也是稻米重要生產區(qū),這些地方過去多半支持民進黨,如今恐怕會因經濟利益受損而逐漸轉向。
他強調,現(xiàn)在士農工商對美國的印象都非常不好,不只是“疑美”,而是“厭美”,討厭的厭。無論民進黨當局的說辭多么冠冕堂皇,事實是大家接下來的收入因關稅政策而減少,會是最直接的感受。
詹澈指出,7月26日的大罷免大失敗結果,已經顯示出民意對民進黨當局的不滿;除了罷免案外,南部水災時臺當局的冷漠態(tài)度,已經讓民眾對民進黨的“執(zhí)政”能力產生嚴重質疑,如果美國關稅議題處理不當,民怨只會加深。對很多民眾而言,民進黨的黑箱作業(yè)、忽視基層困境與配合美國政策,都是被連在一起看的。
"不調整兩岸策略,民心流失將加快"
美國的經濟霸權剝削,是否會讓臺灣社會重新思考兩岸關系?
詹澈認為,應該回到ECFA之前那種能透過談判達成制度化交流的榮景,現(xiàn)在許多農產品因兩岸交流受阻而無法銷往大陸,臺灣農民處境非常慘。賴清德當局拒絕與大陸往來,等于在逃避問題,而這種逃避并不能解決困境,只是可能現(xiàn)在的賴清德當局是聽不下去的。
他指出,近期臺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二度訪陸行,已經在中下階層,尤其是農民與青年之間,產生觸動,開始讓部分人改變對大陸的觀感。這說明在現(xiàn)有制度過于霸道、民生壓力加重的情況下,社會氛圍正在松動。
詹澈強調,美國對臺灣的經濟打擊與民進黨當局的應對方式,已經讓“疑美”情緒升級為“厭美”,這種情緒并非一時,而是由于可能利益受損與政策不透明所累積,若“執(zhí)政”者不正視并調整兩岸及對美策略,民心流失將會加快,政治版圖恐因此出現(xiàn)重大變化。
來源:臺海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