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臺灣地區(qū)史無前例無差別式的“大罷免”,民進黨從第二階段連署31:0“完封”國民黨,到第三階段首波投票0:24“被完封”!不但沒有罷掉任何一席國民黨民代,連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安全過關(guān),民進黨輸?shù)矫撗?,灰頭土臉。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遭遇泥石流般巨大沖擊。
何以致之?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選情分析專家陳淞山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民進黨與賴清德慘敗背后有多重原因。.
“抗中保臺”牌失效
陳淞山指出,這次“大罷免”民進黨被完封,等于宣告賴清德的“抗中保臺”被臺灣主流民意否定。
“臺灣民眾目前在兩岸問題上有兩種主流心態(tài),一是對統(tǒng)一暫時還有疑慮,因此多傾向‘維持現(xiàn)狀’;二是大家都害怕因為‘臺獨’引爆戰(zhàn)爭。”陳淞山指出,這兩種心態(tài)之下,臺灣主流民意是希望兩岸交流,因為交流可以增加彼此了解,化解對統(tǒng)一的疑慮,并能減少戰(zhàn)爭風險。
可是,賴清德自去年上臺以來,持續(xù)強化“抗中保臺”,煽動兩岸對立。從就職時拋出“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到今年3月13日炮制所謂“賴17條”,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再到之后所謂“團結(jié)十講”,賴清德一路加碼,以所謂“反統(tǒng)戰(zhàn)”“反滲透”之名執(zhí)行“抗中保臺”路線,持續(xù)升級臺海緊張。
陳淞山指出,臺灣主流民意是支持兩岸交流,可賴清德當局卻采取各種措施限縮、打壓兩岸交流,設(shè)置種種政治障礙,制造寒蟬效應(yīng),這當然不得人心。臺灣民眾于是就把這種不滿,投射在這次“大罷免”投票結(jié)果上。
民眾痛恨“撕裂社會”
陳淞山進一步指出,賴清德不僅煽動兩岸對立,也制造島內(nèi)民眾之間的對立。在賴清德論述邏輯里,凡是不與他一起“抗中”的人,都會被歸為大陸“同路人”,都被視為異己。這種“二分法”撕裂社會的做法,引起極大不滿。
事實上,賴清德自從提出所謂“社會改造”,揚言要“洗滌人心”開始,臺灣民眾對其黨同伐異的政治斗爭操作就保持高度質(zhì)疑與警惕;之后其所謂“用更大的民主體現(xiàn)民主”,更被輿論質(zhì)疑就為搞“專制獨裁”作鋪墊,甚至連民進黨內(nèi)不少相對理性者也不贊成他的做法。他啟動所謂“團結(jié)十講”將“在野”力量視為“要打掉的雜質(zhì)”,讓外界質(zhì)疑他完全不是為了“團結(jié)”,實質(zhì)是在進一步撕裂本就對立嚴重的臺灣社會。這當然不得人心,民眾認為這種指控對國民黨民代也不公平。
“賴清德以上的論述,基本是在民進黨基本盤的同溫層取暖,不但無法擴大認同,反而只會制造更多的敵人。這次‘大罷免’結(jié)果就證明了這一點。”陳淞山說。
“藍白合”全力“反惡罷”
“民眾黨全力支持國民黨,‘藍白合’執(zhí)行到位,也是這次‘反惡罷’成功,完封民進黨的關(guān)鍵。”陳淞山認為,如果不是“藍白合”,如果不是民眾黨支持者傾巢而出,可能會罷掉兩三席國民黨民代。
陳淞山從選票數(shù)據(jù)角度分析,如果民眾黨不參與,投票率一般會壓在約50%,就像去年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一樣,以及高雄前市長韓國瑜罷免案一樣。但這次大罷免首波投票主要集中在臺灣中北部,整體投票率沖高到55%;臺北、新北、桃園、臺中等“四都”投票率更是沖到56%,與2022年“六都”市長選舉時的投票率只差3個百分點。這與民眾黨5%—7%的政黨支持度相吻合。
從最終得票率看,這次“同意罷免”得票率為42%,“不同意罷免”得票率58%,與2024年“大選”民進黨和“非綠”得票率差異相當。由此也可以看出,不管是這次“大罷免”還是2026年“九合一”、2028年“大選”,“藍白合”都是左右勝負的關(guān)鍵。
當然,7月26日天氣清爽也是沖高投票率、對“在野”“反惡罷”有利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