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地檢署(北檢)偵辦京華城案,為查清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及民眾黨政治獻金金流,10月8日指揮臺“廉政署”傳喚11名證人,包括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博弈教父”陳盈助、東森電視總裁張高祥、曾任柯文哲臺北市長辦公室主任謝明珠等政商大咖。眾人齊聚北檢作證,讓北檢有如“星光大道”般熱鬧。但檢察官復訊后,諭知11名證人全請回。此前檢調已被白營批評是“先射箭再畫靶”,先假定柯文哲受賄,再來拼湊收賄金額。現(xiàn)案情膠著,檢方又鎖定小額捐款,導致多人受牽連。島內輿論認為是徒留外界非議空間,恐再傷害臺灣司法公信力。

據(jù)悉,臺當局檢廉單位偵辦京華城案,初步鞏固柯文哲給予京華城容積獎勵20%,涉嫌圖利威京集團逾111億元(新臺幣,下同)事證,正進一步調查柯是否涉嫌受賄,查清柯小額政治獻金是否混雜威京集團化整為零“賄款”,進而比對與京華城容積率案有無對價關系。
此外,臺灣檢廉“上窮碧落下黃泉”持續(xù)追查柯相關金流,包括遭羈押禁見的柯“賬房”李文宗負責的“眾望基金會”以及民眾黨“臺灣新故鄉(xiāng)智庫協(xié)會”金流,查清是否與京華城容積率案存在對價關系。
臺灣檢廉因威京集團員工曾在柯選舉期間,捐贈民眾黨政治獻金,由于捐贈者身份特殊,被檢廉懷疑是否為京華城容積率案“后謝”。日前曾以“違背職務行賄罪”被告身份傳喚7名威京集團旗下企業(yè)董監(jiān)事,訊后均諭知無保請回。
檢廉為了進一步比對威京集團與其他企業(yè)集團捐贈民眾黨政治獻金過程,有無異常,8日再傳喚相關企業(yè)或員工曾經捐款給民眾黨的王令麟及其友人、鍋寶公司董事長蕭侃,還有集團旗下東森財務主管黃鈺婷、東森得意購公司董事楊建國、楊的兄弟楊建泉等多人作證。據(jù)稱,東森集團多名高階經理人曾于2022年捐給民眾黨政治獻金,給當時參選臺北市長的黃珊珊。
另檢廉也以證人身份傳喚茂德集團及東森電視總裁張高祥、茂德建設公司董事長李明廣,時任東森集團高層主管的邱佩琳,還有陳盈助、謝明珠等人查證柯政治獻金有無異常。
此外有特定媒體爆料,綽號“橘子”的柯文哲隨行秘書許芷瑜,疑為柯“賬房”,于檢廉搜查前離臺至今未歸,角色關鍵。不過,民眾黨對報道內容嗤之以鼻,質疑是編劇、是科幻小說。北檢則回應稱“許女涉案情節(jié)與角色尚待查清”,吁請外界“勿恣意揣測”。
島內輿論指出,民眾黨背水一戰(zhàn),全黨救一人,質疑檢察官問A案,卻用B案進行逮捕,且證據(jù)薄弱,有“押人取供”之嫌。柯文哲進入土城看守所后,民眾黨一連規(guī)劃好幾場集會凝聚支持者氣勢,并要主導輿論走向,不讓北檢、媒體壓著打。
在柯文哲喪失自由與話語權之際,檢調偵查不公開淪為笑話。幾家特定媒體總是可以取得“獨家消息”,擠牙膏式報道柯文哲最新案情。若非捏造假消息,自然就是檢方放話,不論事實如何,對柯已是人格毀滅。
輿論認為,檢方肅貪當然要支持,但前提是靠證據(jù)說話。當綠媒記者以“經營7年、200%信任的消息來源”資料報道“小沈1500沈慶京”新聞,北檢被迫立案調查是否有人泄密,最后竟是“查無此人”草草收場,讓民眾對北檢及媒體的權威度打上問號。
輿論也指出,隨著京華城案牽連愈來愈多人,檢方辦案手法“細致到令人驚訝”。不僅擴大調查黃珊珊、柯文哲收受的小額捐款,柯文哲隨行秘書也被冠上“大賬房”頭銜。至于相關新聞真實性,連打京華城案從不手軟的臺北市議員游淑慧都直言,“時序及案情上有很多不正確”。
輿論直言,若證據(jù)充分,北檢早就應該起訴。從特定媒體披露消息看來,案情似仍未有重大進展,合理懷疑檢調查不到大筆金流,只好繼續(xù)兜疑點。調查1個月仍無一刀斃命的證據(jù),這場引發(fā)廣泛政治效應的司法大戲如何收尾,臺灣民眾都在期待。
(來源/海峽導報大臺海 文/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林靜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