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交通部長”王國材成了島內輿論聲討對象。原因是其2月份信誓旦旦喊出的“2023年100萬人次陸客赴臺旅游”目標宣告跳票。16日,他在國民黨“立委”追問下表示,“原本以為今年下半年會好轉,結果并沒有”,“要看明年”。

這一回復不得不讓人感慨,王國材是懂得“甩鍋”的。他首先將目標跳票的責任歸結為局勢“沒有好轉”;接著又將解決問題的時間丟到明年。明年選舉過后,無論民進黨能否繼續(xù)執(zhí)政,“交通部長”的位子大概率是要換人的,王國材雖“功不成”,卻可成功“身退”,把爛攤子交給繼任者。如此套路,蔡英文都要“直呼內行”。
然而,王國材將難題扔給了繼任者,但破壞兩岸關系、無力解決問題的責任,他和他所在的民進黨當局怎么甩也甩不掉。
今年2月,在王國材喊出“百萬陸客赴臺”時,民進黨當局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放寬陸客入島動作。即便對國際游客開放入境之后,臺當局依舊獨卡陸客。當時的理由是疫情。陸委會副主委梁文杰宣稱,對港澳疫情“我們是比較有把握的”;但對大陸這邊,“我們相對還是有所不確定”。不“開門”就算了,還反咬一口,污蔑大陸防疫措施。

事實上,拿疫情擋陸客根本自相矛盾。因為此前臺灣方面已取消自大陸赴臺旅客的核酸篩檢。若像梁文杰所說的“有所不確定”,為什么要取消?此外,大陸與港、澳早已恢復全面通關,臺灣方面為何只開放港澳,不開放大陸?
當時,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就提出質疑,民進黨當局聲稱的來臺旅客目標,大家覺得可信嗎?去年以來,臺陸委會口口聲聲表示將逐步恢復兩岸人員往來健康有序交流,但這只是掛在嘴上的空話,實際上民進黨當局至今仍對大陸及港澳地區(qū)人員赴臺設限。所謂100萬大陸游客,怎么去?又從何談起?
民進黨當局面對島內社會關于兩岸重新恢復交往交流的強烈呼聲,始終反應“慢半拍”;對大陸方面的有關提議,極盡人為設限之能事。比如,大陸循《兩岸空運協(xié)議》向臺方致函希望恢復兩岸直航航線及16個航點。臺當局收到陸方函件后,卻一次次“踢皮球”。從臺灣民航局到陸委會、再到臺“交通部”,均在扯皮拖延。
再比如,重啟“小三通”議題,廣大臺商迫切希望全面開放,但陸委會推出的“常態(tài)化方案”卻僅限金馬戶籍。金門“立委”陳玉珍痛批陸委會拿名詞詐騙金門民眾,“以‘常態(tài)化’三個字掩飾鳥籠小三通,是心虛還是存心糊弄?”

今年8月,民進黨當局迫于壓力,宣稱“9月1日起恢復開放旅居海外陸客來臺觀光”,同時恢復兩岸團體旅游的規(guī)劃,但大陸籍團客赴臺,每天僅限2000人次。
事實上,大陸旅游主管部門今年5月19日已宣布恢復旅行社經營臺灣居民來大陸團隊游業(yè)務,但民進黨當局至今仍拒絕解除島內旅行社經營赴大陸團隊游業(yè)務禁令,對恢復兩岸旅游和交流附加一系列條件,名為“放寬”、實則加強限控,完全不得人心。
對此,連臺媒都看不下去。臺灣《聯(lián)合報》評論指出,民進黨當局自以為把主要責任推給對岸的“高招”,業(yè)者一眼即看穿把戲。因為旅居海外的大陸人大多持有外國護照,本就可入境臺灣,來臺人數(shù)也僅占整體市場不到1%,且對照疫情前陸客個人游每天上限6000人,限制團客2000人就更顯得莫名其妙。
評論還列舉了當局傷害兩岸交流的言論,如“臺灣即將選舉,大陸人多了是來幫誰助選?”“大陸觀光客水平太低、沒錢消費”“陸客將導致交通一票難求、景區(qū)烏煙瘴氣、餐旅順勢漲價,反苦了咱臺灣人”等,充斥“抗中”的情緒與“反中”的偏見。
當前,十一黃金周已過,民進黨官員在“立委”追問下不得不承認“百萬陸客赴臺”做不到。民進黨當局2月畫的“大餅”,徹底“自爆”。
臺“行政院長”陳建仁仍試圖安撫民眾。他宣稱,截至16日,來臺旅游的人次達到460萬,“對于今年年底600萬人次的目標相當有信心”。但問題是,大陸游客的消費能力更強勁。據了解,2008年到2016年,大陸游客給臺灣帶來的產值最高,超過日本游客。
圖片
另有觀點指出,旅游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同時也是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牽涉經濟、文化、社會甚至政治等諸多方面。兩岸有文化的親近性與地利之便,陸客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性。
大陸游客不來,島內觀光產業(yè)將長期身處“低溫”,而觀光業(yè)能否繁榮,牽動各行各業(yè)民眾。這些對當局兩岸政策和觀光政策強烈不滿的民眾,在2024選舉中都將成為民進黨得不到的選票。
話說回來,王國材給出“要看明年”的回復并不算錯。若2024選舉能夠實現(xiàn)政黨輪替,將民進黨當局一系列錯誤施政撥亂反正,包括兩岸旅游業(yè)在內的各領域交流合作,大有“撥云見日”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