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王武郎分析,這也可視此為一種“形勢教育”,林書揚早先認為有鑒于臺灣資本主義的反動性和外部勢力的干涉,祖國大陸這樣的經常性示警動作將是不可避免的。“兩岸一中、和平發(fā)展” 、“一個中國、兩岸和平”等,林書揚先前所提的運動訴求、口號,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日愈成為民意之體現(xiàn)。讀林書揚有關“自決”問題論述時,上海海峽兩岸研究會會長季平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闡述,祖國統(tǒng)一后在臺灣實行“高度自治”,是我黨處理臺灣問題的政治承諾。在國家治理中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基層自治,也是我們行之有效且不斷優(yōu)化的政治實踐。而臺灣民眾多年形成的政治思維習慣,也是我們必須考慮,在未來基于臺灣長治久安而要努力銜接協(xié)調好的。
林書揚在《臺灣社會的戰(zhàn)后階級結構和兩岸問題》中對統(tǒng)一運動的深刻思考,也帶給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桂清啟發(fā)。陳桂清認為,新形勢下凝聚島內愛國統(tǒng)一力量的工作,既要發(fā)揚林書揚等愛國統(tǒng)一力量代表性人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要學習他們與時俱進的理性思考,著眼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立足祖國大陸對臺大政方針的調整變化,帶領島內愛國統(tǒng)一力量堅定前行。
“2022年即將走完,延續(xù)著世界疫情、戰(zhàn)爭及美國挑動的世界經濟秩序,仍讓臺灣人民彷徨。”臺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郭耀中說,林書揚近三十年的著作與實踐為后人留下反省和鞭策,期望前人的理想,能落實到每一寸土地上。
“帶著臺灣年輕人回家”
早前,“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確定在上海舉辦的那一刻,林靈內心充滿歡喜,“就好像我們 (兩岸) 一起,將林書揚先生帶回家了”。
林靈是臺灣民眾文化工作室主任。當她20歲時在人間雜志社附近遇到了出獄后已61歲的林書揚,從此被他的政治理念所影響。在研討會上,林靈說,“我們還要繼續(xù)努力讓林書揚先生尊貴的道德人格以及文論思想,號召廣大的‘對歷史實踐有著熾烈使命感和時代參與感’的年輕人,回到家來。”
在林書揚逝世十年后的今天,年輕一代再來討論林書揚精神有何意義?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奚邦榮認為,林書揚的論述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鼓勵,更是提醒我們切進社會現(xiàn)實之必要,學習去分析與診斷問題,與圈外人與中間群眾展開對話,繼而召喚人心、介入社會生活,這也是將林書揚放置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最大意義。
兩岸統(tǒng)運青年熱烈交流。
“我們不能把林書揚的文論和實踐當做對岸的他者,我們需要拉到社會主義新時期,看到林書揚對于兩岸的社會主義連接,對于兩岸統(tǒng)一所做出的重要認識。”奚邦榮說道。“無名的英雄,有名的歷史。”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鄭雨竹這樣概括林書揚的歷史論述。鄭雨竹認為,林書揚的思想價值不僅是體現(xiàn)在兩岸的統(tǒng)一事業(yè)之中,也體現(xiàn)在他觀照出了當下的許多社會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辦法,等待著我們去發(fā)掘和實踐。
鄭雨竹說,魯迅在《準風月談·新秋雜識(三)》里有一句話是“只要有風,大海是總在呼嘯的”。她想,這也適用于“林書揚們”的歷史和文字所留下來的意義。
閱讀林書揚的論文后,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顧立平感慨,“我明明才是那個活著的人,卻像不曾在過去四十年中存在過,我不知道是否絕大多數的臺灣人也是這樣,而那位用生命書寫歷史的林先生,明明才是那位已經去世的人,卻生動地存在于世界上。”
顧立平說,但凡沒有覺醒的人,可能如同行尸走肉般活著吧。所以,覺醒的人,才會那么千方百計、不厭其煩、寧受折辱,也要叫醒睡著而沒有覺醒的同胞。
“今日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和兩岸政治體制前進的變化,離不開一代代革命者的奮斗, 哪怕是一只蝴蝶都能掀起風暴。”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張立齊說,在致敬革命前輩的同時,青年一代要肩負起責任與使命。
“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