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氛圍下,島內(nèi)不少青年學子誤以為10日是“臺灣光復節(jié)”,渾然忘了這一天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事實上,臺灣歷史教科書中目前針對“辛亥革命”的描述只有300多字。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11日報道,島內(nèi)學界定義“辛亥革命”分為狹義和廣義,前者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廣義則往前推至1894年“興中會”成立。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分析過去5個版本的中學歷史課本稱,1964年版本以兩章17頁篇幅、超過6000字忠實呈現(xiàn)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結果,推崇孫中山革命成就;到了1983年也就是現(xiàn)在島內(nèi)四五十歲民眾讀的版本,辛亥革命縮減為一章10頁,廣義砍半但仍有2497字,狹義有1369字。該版本置入濃郁的民族感情,推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和辛亥革命,并史無前例地提到臺灣民眾參與孫中山革命事業(yè),“可以說是從反攻大陸到立足臺灣的過渡”。李登輝當政時期是分水嶺,1994年臺“國立編譯館”最后一版中學歷史課本,辛亥革命再被砍半,論述簡略,革命的善后事宜幾乎不見,黃花崗起義只是“充數(shù)”。吳昆財直言,這個版本對辛亥革命“缺乏溫情與敬意”。之后的情況更為不堪,2012年的版本廣義只剩472字,狹義僅剩212字;2020年廣義只剩364字,狹義剩139字,“學生對辛亥革命一知半解,當然談不上建構史觀,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任何敬意或認同”。人物方面,除了孫中山,完全不見黃興、陸?zhàn)〇|等重要人物。
 臺灣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有關辛亥革命的內(nèi)容。圖自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
臺灣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有關辛亥革命的內(nèi)容。圖自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