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7日進行的舉重女子59公斤級決賽中,中國臺北名將郭婞淳奪得金牌,這也是本屆奧運會中國臺北代表團的首金。然而,即便在這個體育盛會中,依然有著一些人的政治操弄。
據(jù)新華社消息,針對民進黨當局稱“無論遭遇多大挑戰(zhàn),也不會阻擋臺灣成為世界的一員”,并感謝“日本將一切化為可能”。對此,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7月26日應詢指出,原則問題不容挑戰(zhàn),在體育賽事上搞小動作謀“獨”沒有出路,只能自食其果。
其實,3年多前“臺獨”分子的小動作,差點讓臺灣地區(qū)無法參加本屆東京奧運會。
2018年7月24日,東亞奧林匹克協(xié)會(東亞奧協(xié))召開臨時理事會,表決通過停辦在臺中舉行的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東亞奧協(xié)給出解釋是,臺灣民間最近推動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聯(lián)署,已讓明年(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產(chǎn)生不確定因素,為了捍衛(wèi)奧委會尊嚴,決定取消臺中舉辦明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這個所謂的“奧運公投”,源于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島內(nèi)部分人士自認為臺灣“被矮化”。于是奧運會剛一結束,十多個“臺獨”團體或政黨發(fā)表聲明呼吁“以臺灣之名向國際發(fā)聲”,并在網(wǎng)絡上公開征選所謂的“臺灣奧運旗”,希冀借此進軍2020年東京奧運會。
關于臺灣地區(qū)參與奧運會的名稱,其實國際上早有定論。1979年11月26日,經(jīng)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表決,恢復了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地位。設在臺北的奧委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用“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留在國際奧委會內(nèi)。這就是國際認可的“奧運模式”,其本質(zhì)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解決“中國臺北”的參與問題。
但是,總有人希望挑戰(zhàn)歷史定論。如果他們只是過過嘴癮也就罷了,島內(nèi)某些人還試圖通過“公投”的方式將之弄假成真。2018年2月,“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正式提案。一旦當年底公投案通過,那么臺灣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中國臺北”名稱,將會成為歷史。
之后,就出現(xiàn)了臺中東亞青年運動會被取消的情況。之后。由于擔心“臺獨”分子玩大了影響東京奧運會參賽權,多位臺灣運動員發(fā)聲。跆拳道運動員劉威廷說:“我不要沒有舞臺。”羽毛球運動員周天成說:“醫(yī)生說拔牙不會痛,因為痛的是患者,東奧正名公投痛的是運動員”。
最后,在各方壓力下,所謂的島內(nèi)“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不了了之,這才確保臺灣運動員能順利參加本次運動會。如今,看到此番中國臺北運動員在東京的表現(xiàn),島內(nèi)媒體大呼“慶幸”當年島內(nèi)民眾的理性選擇。因為國際奧委會已經(jīng)對臺灣地區(qū)參加奧運會的隊名和隊徽作了明確規(guī)定,這也已經(jīng)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準則,如果有人一定要沖擊原則,只能自討苦吃。
用島內(nèi)《中國時報》的話說,東奧“正名”的失敗,反證了“臺獨”不可能成功。民進黨一直說,“抗中不會痛”,套句運動員周天成的話,“因為痛的是民眾”。(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