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臺灣地區(qū)2021元旦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已4個月,根據臺“衛(wèi)福部”豬肉儀表板最新統(tǒng)計,已進口的2萬公噸豬肉,含內臟的美豬約1800公噸,萊豬進口量為0。外界紛紛開始質疑“萊豬去哪了?”臺“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澄清,市面上沒看到萊豬,“是市場導向的結果。”云林縣議員王又民接受訪問,痛批他根本是講廢話,若含萊劑的美國豬連1克都沒有,當初就不該引起社會的喧嘩。
據報道,談到萊豬進口對臺灣地區(qū)的傳統(tǒng)豬肉市場的影響,王又民坦言,民生生活的確造成很大的沖擊,“控肉飯本來一天可以賣300份,現在可能只剩120份都不到,銷售量減少,備料相對也會減少。”他指出,部分從事務農者不吃牛肉,以往都食用豬肉,萊豬開放進口后,豬肉都不敢吃了,只好選擇其他種類的肉品,如雞肉、羊肉,間接造成其他肉制產品價格上漲。
至今為止市面上的豬肉商品全數標示為臺灣豬,難見到進口豬的標示,不禁令外界質疑,是否吃到的都是真正的臺灣豬?王又民對此表示,美國豬肉有無標示,造成百姓、地方、“中央”的大亂,就算有標示,是真是假民眾也霧煞煞。“你只標示它的產地,為何不直接標示是否為萊豬就好?”他強調,豬肉的方向、去向,現在大家都不知道,就連民眾都開始懷疑,本土的臺灣豬有無摻雜萊豬?這些種種的不穩(wěn)定因素及不安全感,造成市場整個大亂,“請問一下,這樣大有為的民進黨當局,對我們民生肉品市場有真正的幫助嗎?”他更呼吁陳吉仲,應好好面對現今民眾的消費心理因素,實際去市場買豬肉,體會老百姓的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