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智庫“政策研究基金會”20日上午發(fā)布最新民調。
這份10月份時事議題民調指出,有59.5%的受訪民眾認為“兩岸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其中,20到29歲族群中持這一看法的有66.3%,60到69歲族群中則有54%。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越年輕的族群認為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的比例越高。
對于解放軍軍機及軍艦在臺灣海峽附近演訓動作頻頻,有70.5%的民眾稱“并不感到恐懼”,同時,也有67%的民眾對于“為了維護臺灣的尊嚴,不惜與大陸打一場戰(zhàn)爭”表示不認同。其中,20到29歲族群持反對態(tài)度的比例,居各年齡段之最。
此外,這份民調還指出,“如果兩岸開戰(zhàn)”,有45.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會出兵協(xié)防臺灣”,其中民進黨支持者高達69%、國民黨支持者僅有25%,另有33.5%的受訪民眾則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對此,國民黨籍民代陳以信說,藍綠有很大差異,這未必符合真實,比較像是主觀期待,也可推測出“傾綠民眾期待美國出兵協(xié)助防衛(wèi)臺灣,有著更多不切乎真實的想象”。
陳以信 資料圖
陳以信指出,從這份民調可看出,臺灣民意趨向現(xiàn)實、務實的態(tài)度,且島內年輕族群比一般人認為的要更務實。此外,島內民眾認為兩岸關系需要動態(tài)觀察,不是單一事件就可以下定論。
而針對臺灣島內近期通過輿論及民調等方式凸顯大陸軍事部署、渲染“兩岸開戰(zhàn)”等論調,島內智庫學者蘇泳霖今天在臺灣《中國時報》刊文指出,近日《南華早報》披露解放軍正加緊東南沿海地區(qū)戰(zhàn)備,包括部署升級版東風-17導彈等,不少人認為,這些都是“大陸升級對臺戰(zhàn)備的訊號”,而這又隨著《人民日報》罕見刊登“勿謂言之不預也”而更激起對“武統(tǒng)”的討論。
不過,蘇泳霖對此解讀稱,外界將大陸涉及軍事安全動作里的“例行性動作”和“針對性動作”混為一談,進而產生過度解讀和擔憂。對于大陸軍方“例行性動作”,沒有必要無限上綱,但同時也不要忽視解放軍一連串“針對性動作”背后的意涵。
蘇泳霖認為,大陸此時仍有意加強東南沿海戰(zhàn)備,嚴防臺海、南海“出事”,或許基于兩個考慮:第一,北京從近期臺海軍事較量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美臺”終究“吃硬不吃軟”,唯有強大的武力支撐才能遏制“美臺關系”升級。此外,北京或認為無論誰贏得美國大選,選后至就職前的中美關系、臺海和南海情勢仍然充滿風險。這就是大陸在東南沿海嚴陣以待的最重要原因。
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 資料圖
此前,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曾表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前景。朱鳳蓮指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shù)“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行徑,絕非針對臺灣同胞。“臺獨”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敵人,只會給2300萬臺灣民眾帶來深重災難。島內極少數(shù)“臺獨”分子不斷“謀獨”挑釁,并企圖以此綁架臺灣社會,相信廣大臺灣同胞能夠認清其惡毒行徑,絕不會讓他們的圖謀得逞。只有兩岸同胞團結起來,堅決遏制“臺獨”分裂,臺海局勢才能保持和平穩(wěn)定,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才能夠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