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蔡英文發(fā)表了一場講話,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數(shù)字,108周年,她說這個值得被紀念。不過在接下來的講話中,蔡英文卻只字不提108年前發(fā)生了什么,為何值得被紀念。那么,108年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108年前,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fā)生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也就是武昌起義。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與此同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fā)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隨后,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并趕向楚望臺。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zhèn)司令部。不過因為指揮不力,暫時撤離。
晚12點后,起義軍再次發(fā)起進攻,并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fā)炮轟擊。湖廣總督打破督署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jīng)過反復的進攻,終于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武昌起義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是因為它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勝利后,全國范圍內革命黨人紛紛響應,清朝逐漸走向滅亡,革命黨人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蔡英文在10月10日這天發(fā)表講話,強調108周年,2000余字的講稿中,“民主”這個詞提到12次,蔡英文說歷史的“共同記憶”彰顯了“人民的韌性”,而這樣的韌性,最終塑造了“民主的典范”。她談及多個事件,特別是例數(shù)了1958年以來的事件,然而卻拐彎抹角、想方設法選擇性忽略“武昌起義”這個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蔡英文只是暗指不愿明說,通過閱讀當時的文字資料,了解武昌起義為什么會發(fā)生,我們或許能夠窺探她避談武昌起義的“小心思”。
胡南湖在《時事新報》中剖析起義原因時,說有遠因和近因兩種,遠因是以孫中山為領導的革命黨人前赴后繼,近因是當時寶善里機關名冊被抄,不過他強調說,“其根本原因,則為此廣大之大漢民族不甘受外來勢力支配宰割之自尊心所驅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