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去年4月23日,退休警消及公教團體發(fā)起 “警消不服從”抗議游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警察預算由地方編列支付,但人事權在臺當局,形成若撥補員額過多,導致地方財務困難的窘境,然而警力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多數(shù)首長歡迎增補警力,但也認為既然人事權在臺當局,希望臺當局能負責警察預算或至少給予補助。
臺灣“六都”桃園、新北警力負擔仍大,桃園市警民比缺額從最嚴重的617下降到569人,新北市降到500人、臺南市大約434、臺中416、高雄市374、臺北市332,但除了臺北市外其他“五都”距離350的“法定”標準仍有很大差距。
高雄市長韓國瑜表示,高雄市財政拮據(jù),基于臺當局警政一條鞭,希望未來人事費部分由臺當局專款編列給地方。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財劃法”修正尚未通過,財政負擔大,希望臺當局在統(tǒng)籌分配稅款提供各縣市預算協(xié)助。
桃園市長鄭文燦更明確指出,今年10月起至明年10月止,“警政署”預計撥補桃園市722名基層警察、暴增近4倍,預算將增加7.7億余萬元(新臺幣,下同),人事經費累計4年下來,預算將增加近30億元,盼臺當局補助;目前桃園預算員額4099名、現(xiàn)有員額4080名距離“直轄市”編制員額數(shù)5714名仍有很大距離,確實有增補人力需求,絕不會拒絕。
臺中市長盧秀燕表示,警察本來就是一條鞭,臺當局應挹注經費解決問題;她已向臺當局提出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希望臺當局全額補助經費;第二,警察的職務員額留在臺當局,但分配到“六都”協(xié)勤,警察單位、職稱、職務,仍由臺當局負責,保安警察就有這個特色,不論哪個方案,都可以解決目前問題。
臺南市長黃偉哲也主張應該檢討警察人事權,贊成回歸臺當局一條鞭,調度與預算權都交給中央負責。臺北市長柯文哲說,警政署應思考維持治安、交通要多少警力,“按照需求來決定警力、要訓練多少警察”。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