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黨一身輕”
除柯文哲外,目前不論是黨內有“好幾個太陽”的中國國民黨,還是剛剛經歷人事動蕩的民進黨,他們都沒有敲定最終參選人。
在這方面,無黨籍的柯文哲是無黨一身輕,既不用準備黨內初選,也無需擔心被臨陣換帥,他唯一的煩惱就是物色位能與自己優(yōu)勢互補的副手。事實上,從柯文哲到韓國瑜,他們的異軍突起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臺灣政黨政治危機。過去,臺灣選舉講究“樁腳”“拜票”,政黨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至關重要。而今,隨著“網絡世代”的崛起及民眾對傳統(tǒng)藍綠政治的反感,具有個人魅力、反傳統(tǒng)的政治人物有機會跳過政黨,直接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
正如高雄選舉用“韓國瑜的勝利”而非“國民黨的勝利”來形容更準確一樣,臺灣政治生態(tài)正在從藍綠之爭向看人不看黨轉變。韓國瑜正是因為不像國民黨,也不打意識形態(tài)牌,而以務實、經濟訴求直擊高雄求變的民心,才能在傳統(tǒng)的綠地掀起藍色旋風。
現(xiàn)在,憑借“兩岸一家親”站穩(wěn)腳跟的柯文哲提出質疑:“不提‘九二共識’,蔡有什么替代方案?”他已經抓住了中間選民希望兩岸關系穩(wěn)定、臺灣經濟轉好的心理。
2015年柯文哲曾說,“他之所以去大陸那么多次,就是要以共產黨為師,學習共產黨怎樣以小搏大,進而打敗國民黨。”而今,這位曾經到訪大陸多個省份,毫不避諱談論自己“去過延安”“愛讀毛選”的臺灣另類政治人物,正成為藍綠之外,臺灣民眾眼中的“第三種選項”。
柯文哲最終是否參選?又是否能以其超越藍綠的空間和“爽朗干脆”的風格,為兩岸關系帶來新突破?我們不妨且聽他一回,“繼續(xù)看下去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