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促進轉(zhuǎn)型正義委員會”(“促轉(zhuǎn)會”)陷入“東廠丑聞”,但綠營推動的所謂“轉(zhuǎn)型正義”并沒有偃旗息鼓,最近又把腦筋動到新臺幣的硬幣上。
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6日開會審查“中央銀行”的年度總預算。據(jù)香港中評社6日報道,“時代力量”的“立委”徐永明在質(zhì)詢時稱,“促轉(zhuǎn)會”曾講到蔣介石肖像屬于“促進轉(zhuǎn)型正義”所定義的“威權(quán)象征”,而“央行”也已經(jīng)過“去蔣”,自2011年開始每年花2.3億元(新臺幣,下同)用孫中山肖像版的10元硬幣取代舊的蔣介石肖像硬幣;“央行”書面資料還承諾會持續(xù)倡導換10元硬幣,現(xiàn)在孫中山肖像版硬幣已占10元硬幣總量的38%,既然10元硬幣在換,1元和5元硬幣也應該比照辦理。
臺“央行仲裁”楊金龍對此回應稱,新舊10元硬幣是定期流通,并不是在“促轉(zhuǎn)”,也不是為了“去蔣”,主要是孫中山肖像的新版10元硬幣有防偽功能。他表示,“促轉(zhuǎn)會”給出定義之后,“央行”曾快速檢視條文,事實上里面并未談到新臺幣改版的事情,但“央行”會去再了解一下,必要時和“促轉(zhuǎn)會”溝通。
臺灣目前仍在流通的新臺幣硬幣面額包括5角、1元、5元、10元、20元和50元,新臺幣紙鈔單位則有1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和2000元。在國民黨掌權(quán)的1981年12月8日開始發(fā)行的新臺幣硬幣中,1元、5元和10元使用的都是蔣介石肖像,2011年1月開始發(fā)行的10元硬幣改用孫中山肖像。《中國時報》當時報道稱,改版主要是因為仿冒情況嚴重。
經(jīng)濟日報網(wǎng)6日稱,“中央銀行”2019年編列預算,花在硬幣發(fā)行上的錢達到17億元,其中10元硬幣就需要10億元。這主要是因為島內(nèi)“夾娃娃熱潮”,讓10元硬幣需求量大增。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臺灣有夾娃娃機公司3353家,全臺夾娃娃機店超過1萬家,比7-11和全家超市的門店還多;預計明年10元硬幣的發(fā)行量達22萬枚。
蔡英文當局上臺后,綠營在各個領域展開“去蔣化”,鈔票和硬幣也未能幸免。2017年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曾提案修正“中央銀行法”,要求新臺幣改版,形式及圖案由“國幣設計委員會”擬定,試圖把紙幣換成有臺灣意象的圖案。今年初他又舉辦“新臺幣設計比賽”,揚言“未來不只紙鈔換新,硬幣也要換新”。10月,徐永明又提出,含有蔣介石肖像的新臺幣200元和1元硬幣等應該逐步退場。【環(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