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為侯友宜。
“非藍非綠”新模式
韓國瑜的崛起,讓外界想起另一位非典型國民黨人——新北市市長候選人侯友宜。有意思的是,雖然兩人同屬藍營,但“藍”的成色差距頗大。前者出身于已被邊緣化的深藍組織“黃復興黨部(主要由退役軍人組成)”,后者國民黨色彩卻很淡,當年頗受陳水扁器重,當過當局“警政署長”,被外界看作“藍皮綠骨”。恰恰是“南菜販、北警察”,成為本次選舉最大亮點。
一位被賦予守住臺灣人口第一大市重任,一位被期待讓南部綠營“堡壘”重現(xiàn)藍天。這從某種程度說明,在國民黨選舉動員力走入谷底、國民黨招牌難以吸引選民的當下,已經有候選人開始嘗試擺脫過去拼黨產、拼資源、靠派系動員拉票的老路,并遠離拉上一堆藍營大佬站臺充場面的模式,而是通過提供符合民心的執(zhí)政論述,來贏得選票。
其實,不僅是國民黨人在淡化其藍營屬性,綠營政客也是如此。有別于傳統(tǒng)綠營政客“反對大陸”“打黨外悲情牌”的老路,一些人開始走出綠營桎梏,向中間靠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政治素人柯文哲和民進黨人鄭文燦。4年前,他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臺北市與桃園市擊敗“藍二代”連勝文與吳志揚而當選。
這4年,柯文哲在兩岸關系上走出自己道路,讓臺北上海雙城論壇得以繼續(xù),柯氏施政風格獲得網絡時代年輕人的青睞,形成了有別于傳統(tǒng)的政治動員方式。而當年連勝選演講稿都沒有準備的鄭文燦,在民進黨當局制造“去蔣化”、追殺藍營的大背景下,并沒有完全以藍綠劃線,繼續(xù)完成前任國民黨市長留下的工程,也沒有關閉“兩蔣文化園”。本次地方選舉,柯鄭二人都謀求連任,從現(xiàn)在的形勢看,勝選的幾率都很大。
藍綠政客不約而同地淡化色彩背景,或者說非典型國民黨人、非典型民進黨人頻頻出現(xiàn),乃至得到島內追捧,正好與之前走出藍綠循環(huán)的“無色覺醒”相呼應。自1996年以來,島內有過三次政黨輪替,然而無論誰上臺都沒能解決島內制度性問題,反而將藍綠壁壘越筑越高,社會分裂加劇。這種情況下民心思變,擺脫傳統(tǒng)藍綠意識形態(tài)束縛,建立以問題導向進而追求實際效果的“非藍非綠”政治新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國瑜能否選上高雄市長并不那么重要。最要緊的,是這股從2014年柯文哲刮起的超越藍綠政治風能否繼續(xù)吹下去,進而影響2020年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甚至逐步改變長期以來臺灣政治運作的軌跡。因為從更長遠、更寬廣的視角來說,一位真正能走出藍綠紛爭、以民眾利益為重的島內政治家,對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將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