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名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也表示,華僑長期居住海外,把“華僑”改稱“僑民”,如果是因為“憲法”第141條使用的名詞,但“憲法”第91條也使用“華僑團(tuán)體”呀!改用“僑民”在華僑眼中、在她看來這是操作族群對立、政治操作,實際上是限縮,而非中性、包容,她希望“僑委會”不要因為政黨輪替就改變作法。
吳新興表示,過去兩年來愈來愈多抗議,有人說他不是華僑,而是“臺僑”,讓“僑委會”很困擾,因為怎么做大家都不滿意,所以改用“僑民”比較“包容性”、“中性”的字眼,其實只要面對傳統(tǒng)僑社,都還是稱呼他們?yōu)?ldquo;華僑”,都沒有改變,所以沒有政治操作族群對立的用意。
其實,早在2016年,深綠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在“立法院”質(zhì)詢時就曾建議“僑委會”最好“立法”定義“臺僑”,聲稱這樣才能“避免與中國僑胞模糊”。當(dāng)時就有島內(nèi)媒體強烈反對這一觀點,批評這種狹隘“鎖臺”的心態(tài),充分顯示林昶佐見識有所偏頗,若真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只會讓臺灣的路越走越窄,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
而如今,蔡英文當(dāng)局貌似“退而求其次”,將公文用語中的“華僑”改為“僑民”。但說穿了,在實質(zhì)上還是刻意要把僑胞局限為“臺灣出去的僑胞”,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徹底脫勾,其用意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 記者 徐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