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周日(15日)將進行首次黨部主委直選,選舉結(jié)果出來后,國民黨迎戰(zhàn)2018年的基層部署終告完成。不過這次開放直選的幾個縣市,卻被視為“某某職位的前哨戰(zhàn)”。地方黨部主委將來得一肩扛起營運、主持地方選戰(zhàn)的重責大任,國民黨應思考這一職位所代表的意義,而不是讓有心人當成自己政治之路的跳板。
派系傾軋抹黑頻傳 國民黨耗時半年進行黨內(nèi)選舉,從4月初黨代表領(lǐng)表,歷經(jīng)黨主席、中央委員、中常委到地方黨部主委,原本是黨內(nèi)民主盛事,但每經(jīng)歷一次選舉就暴露國民黨的問題,派系、人頭黨員及送禮惡習頻傳,還有人組“換票聯(lián)盟”,因票票相換基礎(chǔ)穩(wěn)固,中常會里還有換不掉的“萬年面孔”。 這次首度舉行的地方黨部主委選舉,將選出接地氣,替國民黨操盤地方選戰(zhàn)的“參謀”。理想中的黨部主委,必須在黨產(chǎn)被抄家的當下,肩負募款維持地方營運的責任,此外,最大的任務是替黨內(nèi)推舉適合的候選人,打贏地方選舉。 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有人為了勝選使出各種手段。黨部主委應是地方政治的“仲裁者”,地方黨部的“營運者”,既然在地方上候選人初選上作為“裁判”的角色,更應該維持公平公正的立場,替黨選出最適合的人才。 圖謀勝選權(quán)位利益 以目前開放直選的縣市而言,新竹縣與花蓮縣就被比喻成是“縣市長前哨戰(zhàn)”,角逐者不是自己有意參選,就是派代理人作戰(zhàn);臺東縣與屏東縣則是“議長卡位戰(zhàn)”,誰掌握黨部主委大權(quán)便有機會接收議長寶座。 國民黨期盼已久的黨部主委直選,按理說是展現(xiàn)黨內(nèi)民主的好時機,但是只要有競爭者,就有流言抹黑,諷刺的是,國民黨黨中央這次挑選出10個較沒派系爭議的縣市先行舉辦黨部主委直選,都有部分縣市殺得頭破血流,若所有縣市同時開放,是否又變成基層黨員所擔心的“徹底分裂”? 民主盛事加劇黨爭
國民黨應借這次選舉好好審視“何謂黨部主委?”理想上,國民黨的黨部主委應該作為黨中央在地方的“參謀”,除了募款、協(xié)調(diào)候選人,也應隨時反映地方民情、民意走向,讓黨中央及黨籍民選公職即時了解地方脈動。而不是把黨部主委一職當作個人政治生涯跳板,把一場黨部主委選舉的格局做小,變成“某某職位的前哨戰(zhàn)”。
來源:《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