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21日訊 國民黨不分區(qū)“立委”提名名單,除了王金平排名第一,安全名單內(nèi)還有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等地方實力派。對于這份名單,臺灣輿論反應不佳,認為缺乏新意、暮氣沉沉。這份不分區(qū)名單到底有哪些玄機?比較藍綠陣營的不分區(qū)提名,究竟孰優(yōu)孰劣?導報記者采訪了臺灣時事評論員鈕則勛和藍營學者、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
王金平列第一是雙刃劍
圍繞國民黨不分區(qū)提名,“王金平擺哪”可謂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不久前,因不分區(qū)排名問題,臺媒還炒作過朱立倫和王金平不和甚至“翻臉”的新聞。如今名單既出,王金平的名字高居第一,如過去歷屆一般尊榮,朱王關系的話題也算暫時消停。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鈕則勛就直言,將王金平列為不分區(qū)第一名的做法,對國民黨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好的方面,朱立倫能夠鞏固住國民黨地方派系的向心力和支持;但反過來,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絕對不會對這種安排買賬。”
蘇嘉宏告訴導報記者,從名單上看,王金平等人基本就是國民黨內(nèi)“傳統(tǒng)舊勢力”的代表,難以讓選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輿論“惡評如潮”也不奇怪。鈕則勛也認為,王金平列第一的正負效應疊加等于互相抵消,或許負面效應還更多一些。
“2+2”策略經(jīng)不起推敲
國民黨的不分區(qū)名單上,排在前面的多為政壇熟面孔,為何入列的是這些人?按朱立倫的說法,這是要執(zhí)行所謂的“2+2”策略。也就是說,不分區(qū)名單上的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和徐榛蔚等人,兩年后必須投入縣市長選舉,將不分區(qū)席次交給國民黨要栽培的其他人選;而接棒的人選也要在兩年之后,投入“區(qū)域立委”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