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戒嚴了?!”相信這是臺灣輿論,在昨天看完賴清德拋出的所謂“抗中17條措施”之后,不由自主發(fā)出的驚嘆。
這驚嘆里,固然帶著幾分憂慮,卻也帶著一絲戲謔。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情緒,恰恰反映出當前島內(nèi)輿論對賴清德當局“早已看破其手腳,卻只能坐視其胡作非為”的心態(tài)。
說是憂慮,是因為賴清德徹底撕下所謂“和平、善意”的偽裝,怒目圓睜、兇神惡煞地攻擊兩岸交流交往、抹黑兩岸走近走親,并不惜以打擊迫害島內(nèi)廣大民眾言論自由、行動自由為代價,甚至以肅清所謂“共諜”為名恢復“軍法審判”,令人人自危的“綠色恐怖”籠罩整個島嶼。
說是戲謔,是因為“臺獨”勢力的色厲內(nèi)荏、外強中干、私德敗壞,早已令人不屑更令人作嘔,賴清德拋出近乎戒嚴令的“抗中17條”,恰恰是“青鳥”“黑熊”念茲在茲的“對策建議”,而這群烏合之眾,早就淪為世人的笑柄,更何況,就算是在民進黨內(nèi),冷眼觀望賴清德“車毀人亡”者,大有人在。
可以用三個關(guān)鍵詞,來勾勒賴清德“抗中17條”背后的心理活動。
首先是破防——當臺灣老百姓來到大陸,親身感受到大陸新時代發(fā)展的“高大上”,對比之下驚覺臺灣變成“老破小”時,賴清德破防了;當大陸青年才俊在臺灣刮起“旋風”,處處贏得掌聲與歡呼時,賴清德又破防了;當臺灣藝人等各界優(yōu)秀愛國同胞集體表態(tài)反對“臺獨”、認同一中、期盼統(tǒng)一時,賴清德再次破防……
正是賴清德及其他“臺獨”分子的一次次破防,這才形成了“抗中17條”中有關(guān)限制兩岸民間交流、恐嚇臺灣同胞前往大陸、監(jiān)控臺灣藝人在大陸言行、嚴審大陸團組訪臺等措施。
其次是憤懣——當認同“九二共識”的島內(nèi)縣市長和民意代表積極造福兩岸同胞、推動兩岸交流時,賴清德是憤懣的;當臺軍退役將官揭露外部干預(yù)陰謀、展露民族氣節(jié)時,賴清德是憤懣的;當民進黨當局清查軍公教是否持大陸居住證遭到基層強烈反彈時,賴清德持續(xù)憤懣……
賴清德的憤懣,既有個人權(quán)威受損的不甘,更有發(fā)端于小心眼格局的嫉恨,所以他才會在“抗中17條”中,公然將骯臟的黑手伸向民意代表、退役官兵、基層軍公教,試圖“掐”斷他們與大陸的一切往來、一切關(guān)聯(lián)。
最后是驚慌——當大陸“懲獨斬首”軍事演訓的周期越密、時間越短、完成度越高時,賴清德驚慌了;當“美國爸爸”特朗普公開羞辱澤連斯基、親手把烏克蘭這枚棋子丟棄時,賴清德又驚慌了;當“反戰(zhàn)求和”“不想上戰(zhàn)場”的呼聲已經(jīng)逐漸進入島內(nèi)軍營之中時,賴清德更加驚慌……
縱觀古今,“戒嚴令”往往都源于掌權(quán)者深深的不安全感。賴清德以“雙少數(shù)”掌權(quán),本就權(quán)力基礎(chǔ)羸弱,再加上其心胸狹窄、“志”大才疏,內(nèi)心的“臺獨”邪念又冥頑不化,因而面對大變局、大潮流時,自然淪為一只驚弓之鳥。
這一紙企圖全面封殺兩岸交流交往的“賴式戒嚴令”,寫滿了賴清德的可恥與可笑,除了充分暴露其頑固“臺獨”立場,展示其猖狂的斗雞性格,讓人看到他的無能狂怒,并無他用。也可以確定,“賴式戒嚴令”必然是以“當權(quán)者”的鬧劇開場、以“失敗者”的個人悲劇告終。(來源:東南衛(wèi)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