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美國在臺協(xié)會”名義上是一個非營利性民間機構(gòu),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臺當局“斷交”后不久成立。包括羅森伯格在內(nèi),總共有過10名“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或代理主席。羅森伯格2023年3月獲任命為“AIT”主席,到此番被炒魷魚,任期只有不到兩年,讓她成為“史上任期第二短”的“AIT”主席,只比1996年—1997年擔任該職的鄔杰士任期長幾個月。
不過,雖然任期不到2年,但羅森伯格卻至少6度竄臺,并在臺灣問題上大玩“兩面手法”:一方面,她多次重申“不支持‘臺獨’”,以約束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防止美國被卷入臺海戰(zhàn)爭;另一方面,她又鼓吹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要求臺灣增加對美軍購,強化“自衛(wèi)”能力,以示其“挺臺”立場。
比如,2023年4月18日至23日,首次以“AIT”主席身份竄臺的羅森伯格,與蔡英文、賴清德等人見面,將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與所謂“與臺灣關系法”、“六項保證”相提并論,稱此三者為美對臺政策的基本原則,強調(diào)“美國須確保臺灣有自我防衛(wèi)能力”。
2023年6月5日至10日,羅森伯格以“欽差大臣”之姿竄臺,對臺灣地區(qū)2024年“大選”三位主要政黨參選人進行“面試”,并毫不掩飾稱,這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做法。她當時強調(diào)美國“不支持‘臺獨’”,以確保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完全處于美國掌控范圍之內(nèi)。當年10月15日至19日,羅森伯格再度竄臺,進一步強調(diào)美方“不支持‘臺灣獨立’”。島內(nèi)媒體解讀稱,這是拜登政府在投票前再次對可能當選的“臺獨金孫”賴清德“下通牒”,告訴民進黨當局不準搞“臺獨”。
不過,在賴清德當選之后,羅森伯格卻散布“臺灣地位未定論”。2024年1月15日,太平洋島國瑙魯宣布與臺當局“斷交”,在“斷交公報”中,瑙魯明確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并且強調(diào)與臺灣當局“斷交”的依據(jù)是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以下簡稱“2758號決議”)。這不僅讓賴清德遭遇當頭一棒,也讓正在臺灣竄訪并多次表態(tài)支持擴大臺灣所謂“國際空間”的羅森伯格顏面掃地。羅森伯格除了“譴責”瑙魯外,還氣急敗壞歪曲說2758號決議并未就臺灣地位做出決定。
羅森伯格2024年5月出席了賴清德就職典禮,但在賴清德“過境”夏威夷時,她以請產(chǎn)假為由躲避與賴見面。“AIT”主席一般任期為3年,可續(xù)任。此前有臺媒評論指出,“AIT”過去的主席,要么是退休的外事官員,要么是政治酬庸性質(zhì)。但拜登政府打破慣例,由資深安全事務官員羅森伯格接任,說明在美中戰(zhàn)略競爭的大格局下,“AIT”的地位及在政治、安全事務上的功能將全面加強。
此番羅森伯格被炒魷魚,透露特朗普政府怎樣的臺海政策訊息?值得進一步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