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民進黨造勢炒作數(shù)月的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梁行動終于落下帷幕,不同意罷免票遠超同意票1.6萬票。更為尷尬的是,在綠營賣力動員之下,同意罷免票僅開出約7萬票,連罷免門檻的四分之一(7.77萬票)都未達到,被媒體形容“輸?shù)矫撗?rdquo;。

圖:謝國梁
綠營為什么輸?一些民進黨支持者列出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比如,有說法宣稱“罷梁”只靠“公民團體”,“民進黨沒動員”,而國民黨則全黨大動員;還有側(cè)翼將失敗原因歸結(jié)為基隆市基本盤“藍大于綠”……
上述借口通通站不住腳,甚至無法自圓其說。首先,綠營作為發(fā)難者和進攻方,先期準備工作和“彈藥量”相當充沛。其所針對的謝國梁本身并無疏失,且相關(guān)爭議案件接連勝訴,罷免并不具有正當性。即便如此,綠營仍要無風起浪,強行推動罷免,顯見背后推動者的固執(zhí)與蠻橫。
有媒體指出,第二階段聯(lián)署,若沒有在地民進黨議員支持根本無法過關(guān)。另外,現(xiàn)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前基隆市長林右昌在開票前期多次發(fā)文攻擊謝國梁,并前往基隆市帶頭催票,動員規(guī)模不可謂不大,動員力度不可謂不強,所謂“民進黨沒有動員”完全是睜眼說瞎話。從開票結(jié)果來看,反倒顯示即便國民黨不動員,罷免票也過不了門檻。
至于基隆基本盤“藍大于綠”的說法,無法解釋為何林右昌能在2014與2018兩次基隆市長選舉中連續(xù)獲勝。此外,觀察2016與2020兩次臺灣大選投票情況,綠營在基隆市拿到的選票反而超過藍營。

圖:林右昌
“罷梁”敗北的真正原因在于民進黨操作不得人心,沒有民意支持。而包括基隆市民在內(nèi)的全臺民眾,更無法接受由“斗雞”領(lǐng)導人賴清德掀起的全臺“罷免潮”。
“罷免潮”概念與“青鳥運動”幾乎同時產(chǎn)生,本質(zhì)上都是“雙少數(shù)”領(lǐng)導人賴清德試圖通過煽動“同溫層”鬧事,來挑戰(zhàn)臺灣主流民意的政治斗爭。
“罷免潮”的離譜之處在于臺灣選舉安排本就高度密集,每隔兩年有一次大型選舉,一旦選后罷免成為常態(tài)化,泛濫全臺,那臺灣社會幾乎每時每刻都處于選舉造勢和投票動員之中。這不是鬧事,什么是鬧事?這不是亂臺,什么是亂臺?
島內(nèi)有分析指出,民進黨“罷梁”目的有兩個,一是選輸不認輸,追加延長賽;二是為罷免民意代表暖身,結(jié)果被市民賞了一個大巴掌。臺媒呼吁,這一場既無正當性又反民主的罷免行動已經(jīng)落幕,“惡罷”既已失敗,“大罷免時代”亦可休矣!
然而,即便賴清德在“雙十”講話中高喊團結(jié),但民進黨的“罷免潮”操作并未停手。中國國民黨民意代表王鴻薇日前指出,又有所謂“民間團體”在臺中市啟動罷免案,開始收集第一階段所需的罷免聯(lián)署書。甚至于已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傳出有人已著手發(fā)動罷免提案。
另外,“以斗治臺”的賴清德當局在明年度總預算案審查上,也并未展現(xiàn)停戰(zhàn)意圖,連“好好先生”卓榮泰都變成屢發(fā)暴論的“笑面虎”。種種作為顯示,賴當局并不期待“平順過關(guān)”,甚至害怕因妥協(xié)與調(diào)整讓藍綠支持者間的“火藥味”消散。賴當局要的是更加強烈的對立、更加劇烈的沖突。

圖:許智杰
16日,民進黨民意代表許智杰在廣播節(jié)目中以“個人想法”名義,闡述了民進黨明年2月“全臺大罷免”的行動思路。他竟認為,現(xiàn)在綠營支持度在增加,所以年初險勝的“藍委”能被罷掉;而年初小贏的“綠委”,卻不容易被罷掉。許智杰說,只要成功罷掉六席,并補選贏六席,民進黨在“立法院”就能實質(zhì)過半(57席),成為最大黨。
許智杰的“個人想法”證明,賴清德“以斗治臺”的策略不會因“罷梁”未過、“罷免潮”難過而改過,臺灣社會所呼吁和期待的賴當局“自我改正”根本不會出現(xiàn)。“罷梁”只是首戰(zhàn),今后“既無正當性又反民主的罷免行動”恐怕還多著呢! 【來源/海峽之聲微信 文/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