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許多人會記得去年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臺事件,當時臺海上空仿佛戰(zhàn)云密布,一年多后的當下,在佩洛西訪臺事件中扮演重要推動角色的蕭美琴成為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的副手,組成“獨上加獨”的“賴蕭配”,恐怕會讓蔡英文任內便就持續(xù)惡化的臺海局勢雪上加霜。
“賴蕭配”很可能在蔡英文帶偏的路上越走越遠
賴清德和蕭美琴,前者曾在臺立法部門自稱“主張臺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并在今年宣稱自己的兩岸路線與蔡英文一致,“非常清楚、完全沒有模糊”,后者被大陸定性為“‘臺獨’頑固分子”,遭到大陸制裁。他們兩人的組合,很可能會在過去7年多蔡英文已經帶偏的“去中國化”和“倚美制陸”的危險道路越走越遠。
政治是平衡與妥協的藝術,只有因應現實持續(xù)糾錯,才能帶來好的結果。蔡英文任內已經讓兩岸關系從馬英九時期的和平穩(wěn)定狀態(tài)倒退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冰冷、僵持狀態(tài),臺灣的國際空間已經蒙受損失。凡事都有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如果蔡英文任內兩岸政策埋下的風險非但不能及時消弭,反而因為“賴蕭配”不斷擴大,一旦突破臨界點,將把本有更好出路的臺灣推向“兵兇戰(zhàn)危”的絕境。
民進黨經常在臺灣渲染大陸的威脅,但忽略的是,大陸社會其實不愿看到兩岸兵戎相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最主要目標是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目前概括為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民族復興。大陸眼中的民族復興離不開兩岸統(tǒng)一,但不論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樸素同胞情誼還是從國家發(fā)展大局、改革開放事業(yè)來說,大陸的目標與理性選擇都是和平統(tǒng)一。正因這樣,只要兩岸關系能重回和平穩(wěn)定狀態(tài),大陸是愿意保持耐心,但如果兩岸關系惡化到刺破大陸底線的危險程度,出現《反分裂國家法》認定的“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重大情況,恐會造成兩岸都不愿見的后果。
兩岸之間完全具有和平相處的主客觀條件。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兩岸關系惡化,馬英九時期臺灣同時和大陸、美國保持和平友好關系,都是事在人為?,F如今,蔡英文過去7年多的施政已讓兩岸關系險象環(huán)生,臺灣社會的民粹主義和大陸社會的民族主義已有相互刺激的跡象,外界不少人都將臺海視作中東之后下一個“火藥桶”。在這樣的情勢下,“獨上加獨”的“賴蕭配”只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臺灣要小心雞飛蛋打的險境
賴清德今年8月過境美國某種程度上便是去“面試”,他的搭檔蕭美琴本就有濃厚的“美國背景”,過去三年一直擔任駐美代表。“賴蕭配”大概率會以蔡英文任內便已經推行的“倚美制陸”作為政策重心。“倚美制陸”有兩個基本特點:以小博大對抗大陸、聯合美國制衡大陸。然而,這是拿臺灣作為賭注的高危政治路線。
以小博大對抗大陸既會妨礙與大陸修復兩岸關系,刺痛本希望和平統(tǒng)一的大陸,讓臺海局勢不斷滑向危險方向,又有嚴重拖累、拖垮臺灣的風險。在兩岸日益懸殊的綜合實力差距之下,以小博大除了滿足心理需要,已經不具備現實意義。然而,以小博大對抗大陸意味著持續(xù)的資源投入,耗費大量公帑,臺灣經得起折騰嗎?
賴清德總是去宣傳臺美友誼,卻忽略當年正是美國與臺灣“斷交”。美國對外交往固然有意識形態(tài)的考量,但仍然以現實主義原則作為底色。人是現實的,政治服務于人,任何可持續(xù)的政治行為都必須考慮成本和收益。當年美國為了利益最大化選擇拋下臺灣,轉而與大陸建交,時至今日,大陸和美國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但為了制衡大陸,美國又將臺灣作為籌碼,仍與臺灣保持曖昧關系。問題的關鍵在于,既然過去到現在,美國為了現實利益能利用臺灣來制衡大陸,那么將來有一天,如果成本反超收益,臺灣將面臨會否被再度拋棄的命運。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一度被人形容為美國“棄臺論”頭號學者,是因為2014年他發(fā)表一個觀點“對臺灣說再見”,認為如果中國大陸繼續(xù)像過去30年那樣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最終中國大陸會超越美國,美國介入臺海問題的收益將逐漸被成本反超。他十分冷峻地戳中民進黨“倚美制陸”的最大軟肋。但現實情況恐怕比他說的更復雜更殘酷,大陸、臺灣和美國的復雜地緣博弈格局,既取決于大陸經濟發(fā)展速度,又與大陸、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所愿付出的代價或者說決心密切相關。對于近年來日益強化“反獨促統(tǒng)”力度的大陸來說,臺灣問題是內政問題,是能在萬不得已的非常情況下采取斷然措施的底線問題。但對于在臺海區(qū)域已日漸失去相對優(yōu)勢的美國來說,臺灣問題是一個遠離本土、可以當作籌碼的問題。兩年前的阿富汗和昔日南越是擺在臺灣面前的前車之鑒。
“倚美制陸”的最大風險在于,如果有一天,隨著大陸、臺灣和美國的情勢逆轉,一方是被“臺獨”屢屢刺痛并與臺灣存在巨大實力差距的大陸,另一方是經過反復權衡介入成本和收益后決定轉身離去的美國,屆時被拋棄的臺灣,勢必面臨雞飛蛋打的險境。臺灣社會不應忘記韓非子的警示:“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在臺灣復雜的近現代歷史進程中,不同經歷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但人除了意識形態(tài)之外,更活在現實之中,不能不考慮現實。本就已險象環(huán)生的臺海局勢在未來4年會走向何處?既要看臺灣政治人物的智慧,又取決于臺灣民眾的選擇。(作者 鄧峰 臺灣特約評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