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疫情暴發(fā),4日內(nèi)已新增千宗以上本土個案。據(jù)港媒報道,生活在大陸的臺灣少數(shù)民族歌手楊品驊表示,臺灣對于哪些地方染疫都不很明確,這跟大陸有很大落差,“有時候朋友聊起來說,要不要把家人接來大陸一陣子,認為在大陸比在臺灣安全一點”。
“疫情改變兩岸臺灣人對大陸疫苗的看法。”楊品驊表示,周邊朋友開始不太信任大陸疫苗,現(xiàn)在都步入接種序列了,“甚至有些人想來大陸隔離,這樣有機會施打大陸疫苗,完成后再回臺”。
臺灣當局“嚴以律人”
另據(jù)港媒報道,香港人安安(化名)已來臺近6年,目前在島內(nèi)某大學從事文化研究。她認為臺灣防疫失守的元兇,是當局防疫政策有誤,“花太多精力搞邊境管控,卻不注重篩檢和提升民眾防疫意識,誤導民眾只要把外人都趕走臺灣就安全了”。
她說,當局一直說自己是“世界防疫模范”,借此使排外政策“正當化”。島內(nèi)民眾輕視疫情、出門不戴口罩,同時對外來人口持歧視態(tài)度,境外生、外籍配偶、“小明”(持居留證的陸配子女)等相繼被犧牲。
“嚴以律人的臺灣當局,對‘自己人’卻手很輕”。她批評,臺灣邊境管制奉行“等差式治理”——僑生、港澳生被準許入境時,陸生卻不準入境;學位生可入境時,華語生(來臺學習中文的外籍人士)又被拒之門外;普通人士不能入境,商務人士、臺灣籍機組人員卻可縮短檢疫時期。
她期待此事能讓臺灣當局明白,“病毒不會認你是大陸人、香港人還是臺灣人”。
本周一,臺灣當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暫緩未持有居留證的非臺籍人士入境,暫停旅客來臺轉(zhuǎn)機。對此安安表示:“每次疫情升溫時,我們這群外來者又被當成代罪羔羊”。她認為,當局若不改變思路,就無法避免下一波疫情發(fā)生。
疫情已進入島內(nèi)校園
本月18日,臺灣本土新增240例,有2例死亡。短短8日內(nèi),島內(nèi)本土確診病例突破千例,其中周一單日更是新增333例。
疫情已進入校園,造成37位學生確診,其中包括大學生16位、高中生4位、初中生6位、小學生7位及幼兒園生4位。目前,島內(nèi)共有400多萬學生,大學生約有百萬,高中以下學生300多萬。
為避免校園聚集,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宣布,自18日起到28日,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兒童課后照顧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同時配合停課,讓學生改在家線上學習。
18日,“重災區(qū)”新北市確診人數(shù)達106例。新北市長侯友宜提醒市民,務必要把防疫措施做到位。他宣布,新北市進入準四級警戒(準封城)狀態(tài),下令對不戴口罩民眾直接開罰,最高可罰1.5萬新臺幣(約合3000人民幣)。
對于另一“重災區(qū)”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沒有表態(tài)跟進進入準四級警戒,強調(diào)臺北會按照疫情發(fā)展,做最適當?shù)恼{(diào)整,目前已有各種準備,市府不會說“超前部署”,而是“最適當?shù)牟渴?rdquo;。
社區(qū)內(nèi)恐有近1400例病例
臺灣“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xiāng)認為,目前每天公布的本土病例個案數(shù),只代表每天檢驗的進度,不代表病毒在社區(qū)真實的傳播速度,社區(qū)內(nèi)恐怕還有近1400例隱藏病例。
當局衛(wèi)生部門負責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擴大篩檢站是這段時期的目標。繼17日島內(nèi)7個縣市設立篩檢站后,18日臺中市增設10個篩檢站、新北市增設1站,桃園市規(guī)劃增設3站、新竹市與新竹縣各規(guī)劃增設1站、臺南增設1站。
面對各方批評聲浪,民進黨民意代表何志偉辯解,當局決策確實有需要檢討之處,但當務之急是先做好防疫,待危機過去后,再來檢討缺失。
島內(nèi)《中國時報》認為,自去年全球疫情暴發(fā)以來,臺灣人自發(fā)戴好口罩,讓臺灣初期成功阻隔疫情擴散,陳時中因此被拱進神壇。任何“逆時中”言論,不是被指造謠,就是遭網(wǎng)軍、綠委、綠系學者圍剿。
《中國時報》表示,盡管民進黨公衛(wèi)人才濟濟,對指揮中心的失誤,卻無人敢“逆時中”,讓疫情出現(xiàn)破口,一發(fā)不可收拾。防疫需要集眾人的智慧,只有開放傾聽、專業(yè)決定,才能解除臺灣這波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