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務院9日發(fā)布所謂“美國政府與臺灣對口部門進行互動”的新準則。據(jù)《金融時報》披露,在新的準則下,美國官員將能夠“定期在聯(lián)邦政府大樓接待臺當局官員”,還將被允許“在臺灣的經(jīng)濟和文化辦事處與臺灣同行會面”。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10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出現(xiàn)美國國防部長這樣層級的官員訪臺,或在美國的聯(lián)邦機構里接待民進黨當局的所謂“防長”或“外長”的話,那就意味著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徹底與中方撕破臉,中方的反制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而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傂iL張亞中則認為,美國務院的所謂“新準則”不過是將特朗普時期的對臺政策內容“劃重點”,只是一種騷擾動作,而絕不會碰觸對臺政策的“天花板”。
美臺互動“新準則”算是重大突破嗎?
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說,發(fā)布新的準則是為了“鼓勵美國政府與臺灣的接觸,反映我們不斷深化的非官方關系”。聲明稱,“這些新的準則放寬了與臺灣交往的指導,與我們的非官方關系相一致,并在整個行政部門為有效實施我們以《臺灣關系法》、三項《聯(lián)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的‘一個中國’政策提供明晰性。”
該如何理解美國國務院這段容納了“臺灣關系法”和三個“聯(lián)合公報”的晦澀聲明?呂祥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首先,今年1月,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曾說要‘取消一切美臺官員交流的限制’,從這個維度來看,美國務院的新聲明應該比蓬佩奧的立場退了一步,就是說對美臺交流還是有限制的。但是,相較于之前的限制,這實際上對美國所認為的‘非官方交流’往前走了一小步,這份聲明體現(xiàn)著一種矛盾。”
美國國務院的聲明提到,新準則是根據(jù)“臺灣保證法”的規(guī)定進行評估后發(fā)布的。美國所謂“臺灣保證法”在2020年底由國會兩院通過并經(jīng)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其中包含三大內容:更新“美對臺交往準則”;促進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tài)化;以及支持臺灣參與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活動。在張亞中看來,這次所謂“新準則”,嚴格來講并不是多大的“突破”,不過是給之前特朗普時期的對臺政策內容“劃個重點”,點明“美國官員將能夠定期在聯(lián)邦政府大樓接待臺當局官員,還將被允許在臺灣的經(jīng)濟和文化辦事處與臺灣同行會面”。
“‘臺灣牌’實際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后一張牌’。我相信美國用起來會很小心,因為這張牌一旦打出來,就沒有了。”呂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美國的外交決策人,我會希望這張牌是最能長久有效的一張牌,不能急著打出來。”因此他認為,美國務院的聲明更多是在試探,“比如,美方目前還沒有公布具體的文件內容,而只是以簡單聲明的形式來表態(tài),還是希望留有余地。未來,美國是想把‘臺灣牌’打得更激烈一點,還是收斂一些,會根據(jù)形勢來調整。這場博弈將會非常復雜。我們希望美國不要誤判形勢。”
美國敢捅美臺關系“天花板”嗎?
據(jù)《金融時報》披露,在新的準則下,美國官員將能夠“定期在聯(lián)邦政府大樓接待臺灣官員”。他們還將被允許“在臺灣的經(jīng)濟和文化辦事處與臺灣同行會面”,美國官員還將能夠“參加在雙橡園(Twin Oaks)舉行的活動”。位于華盛頓的雙橡園曾是“美臺斷交”前臺當局“駐美大使”的正式官邸,1979年“美臺斷交”后,只能用來作為社交活動的場所。《金融時報》還援引一位匿名美國官員的話說,新準則仍將有一些“護欄”,比如不允許美國官員在臺灣“重大節(jié)日期間”參加在雙橡園舉行的活動,因為這可能會使“一個中國”政策復雜化。
張亞中認為,很清楚的是,現(xiàn)在美國就是要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減緩大陸的發(fā)展速度,這是美國的“大戰(zhàn)略”。在這個過程中,拜登政府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拉攏盟友,類似于中國歷史上所說的“合縱”,而臺灣則是很好的一張牌,美國必須充分利用臺灣去做一些服務于美國戰(zhàn)略利益的事。同時,美國畢竟跟中國具有外交關系,三個聯(lián)合公報是必須遵守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跟臺灣維持非官方的關系,是底線?,F(xiàn)在美國要盡量“提升跟臺灣的關系”,但同時也有一個“天花板”,就是不可以把臺灣當成是一個國家,也不可以把非官方關系變成“邦交關系”。
“如何能夠同時做到?很簡單,打個比方,在美國看來,跟臺灣的關系最左邊的一條線就是‘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最右邊一條線就是把臺灣當成是一個民間團體。”張亞中將美國出臺的各種對臺政策和法案比喻成一個“游標”,“到底是1%還是99%取決于美國跟中國大陸的關系,是一個“流動”的概念。當下來看,美國是將‘游標’盡量往99%,即‘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一邊靠,但絕對不會到100%,因為這是‘天花板’。”
但美方釋放的信號仍然讓民進黨當局和一些島內人士激動不已,“駐美國臺北經(jīng)濟文化代表處”同日發(fā)表聲明表示“歡迎聲明中強調鼓勵臺美雙方更為緊密之交往”。也有島內學者聯(lián)系過往“美臺交往”的歷史,發(fā)文稱,“此舉勢將牽動臺灣的國際地位與國際空間。”
張亞中認為,美國國務院本次“劃重點”實際上就是把“游標”從95%調到95.6%,95.7%,“但它絕對不會達到100%,目的就是刺激一下大陸,再讓民進黨當局‘爽一下’。這些動作不能被看作美國對臺交往的‘轉折點’,只有美國徹底跟大陸撕破臉,把‘對臺關系’從非官方關系變成‘官方關系’,才可稱之為改變結構的轉折,而‘拉游標’只是一種騷擾動作。”
美若敢在聯(lián)邦機構接待臺“防長”“外長” 中方反制一定前所未有
美方所謂“新準則”會給已經(jīng)跌入低谷的中美關系造成怎樣的后果?呂祥認為,問題關鍵不在于具體條款,而在于實際的執(zhí)行,“說法上雖然是允許了一些交流,但會不會讓它發(fā)生,是兩回事。美國在行動上可能還是會謹慎,但如果美國在做法上確實放開,中方就一定會有反制措施,而且要根據(jù)美國做法的嚴重程度來調整反制的力度。假定美國國防部長這層級的訪問臺灣,或者在美國的聯(lián)邦機構里接待所謂臺灣的‘防長’或‘外長’,那么就意味著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撕破臉,中方的反制一定是前所未有的。”
在此前的采訪中,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征曾向《環(huán)球時報》表示,拜登政府不會輕易放棄對臺“戰(zhàn)略模糊”,如果美國放棄“模糊”,則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中國從來不怕威脅,拜登團隊很清楚在臺灣問題上不能玩火,這只會給美國的利益帶來損害。放棄對臺‘戰(zhàn)略模糊’就意味著把美國置于‘介入’還是‘不介入’的兩難境地。畢竟,公開作出承諾就意味著要兌現(xiàn)承諾,美國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不兌現(xiàn)的話美國的國際形象就會跌入谷底,美國沒有這么拎不清。”
張亞中認為,“游標”游戲就是美國的策略,調整“游標”的“微操”永遠不會造成質變,因為大陸絕對不會接受。“美方拿捏得很精準,就是想看大陸怎么反應,并借此來告訴臺灣人‘你們看大陸那么兇,臺灣還不對我好一點?賣你們一點什么東西還挑三揀四的?’對民進黨來說,美方這樣的操作確實會強化選民對其依附性,因為可以拿來說成是‘重大外交突破’來‘表功’,而美國則會在一邊偷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