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美宣布對臺出售100套“魚叉”岸防巡航導彈系統(tǒng),價值總額高達23.7億美元。而就在5天前,美國務院宣布對臺銷售總額約18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tǒng)、波音防務生產的SLAM-ER增程型空對地導彈、F-16戰(zhàn)機新型偵察吊艙等。
美國接連對臺銷售帶有攻擊性武器,無疑破壞了一個中國原則,違反了“八一七公報”的相關規(guī)定,是對中國內政的嚴重干涉和挑釁。26日以來,外交部、國臺辦、國防部紛紛表達強烈譴責,對參與此次對臺軍售的美國企業(yè)、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
分析美此次銷售的武器會發(fā)現(xiàn),“魚叉”反艦導彈與臺灣自制的陸射型雄風2型導彈、雄風3型超音速導彈性能差不多,民進黨當局為何要多此一舉花重金買美國的武器?另一方面,隨著美臺近期勾連頻繁深入,臺海局勢動蕩不安,一向“膽大妄為”的民進黨當局也謹小慎微起來,采取多種舉措給美臺關系降溫,擔心因跨步太大引發(fā)臺海戰(zhàn)端。在這種敏感背景下,民進黨當局為何還著急對美軍購而刺激大陸敏感神經呢?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民進黨當局是“被軍售”的,而非出于積極主動。民進黨當局期待對美軍購不假,但并不急于此時,或者也不想購買這類性能重疊的武器。但美國方面強塞武器裝備,民進黨當局有求于人,只能照單全收,還要裝出感慨涕零的樣子,內心可能早已惶恐不安。
11月3日是美國大選日,特朗普政府趁著選取來臨之前,不斷在臺灣問題上挑釁施壓,目的就是要逼迫中國大陸采取敵對動作,以刺激美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助力選舉。其接連對臺軍售舉動看似對臺熱情,實則將臺灣當做選舉工具和搖錢樹。
一直以來,美對臺軍售都沒安好心,出售的都是一些接近淘汰的,或是過時的武器裝備,而且價格還十分昂貴。比如,2017年交付給臺灣的2艘佩里級護衛(wèi)艦已經在美海軍服役超過30年,在2015年就已經退役了,卻要價1.77億美元。美智庫學者易思安承認,美國多數(shù)時候為了分攤研發(fā)費用、生產成本,游說臺灣購置先進程度不高的裝備。
然而,臺灣為此卻付出了沉重的金錢代價,讓美國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據(jù)島內媒體統(tǒng)計,蔡英文上任4年多時間,美對臺軍售9次,約175億美元;而馬英九在位8年間,美對臺軍售共4筆,約201億美元。照這個發(fā)展趨勢,前者的花費會持續(xù)攀升,可能遠遠超過后者。
民進黨當局一味照單全收美國武器裝備已經引發(fā)島內社會擔憂。臺北商業(yè)大學教授黃耀輝表示,臺灣對美軍購金額愈來愈龐大,對嚴峻的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他透露,島內最大的財務窟窿是“勞保”,即便每年提撥1000億元新臺幣,也要花100多年才能緩解財務壓力,如果符合退休條件的133萬勞工選擇一次給付,將給臺灣增加3兆新臺幣的資金壓力。在島內財政嚴重吃緊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還大手筆對美軍購,讓人有些看不懂。
對比馬英九和蔡英文時期的軍購費用發(fā)現(xiàn),兩岸關系不好,臺對美軍購就越頻繁、金額也更多。目前,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采取“以武謀獨”“倚美謀獨”的行徑,未來改善兩岸關系的可能性不大,且會更加傾向倚美靠美尋求自保。這等于把賭注全部壓在美國一方。美方必然會借機加倍施壓民進黨當局,讓其購買大量武器裝備,美其名曰“提升臺灣防御能力”,實則是賺取臺灣的經濟利益。
美方對臺軍售必然又會引起大陸反彈,讓臺海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民進黨當局為求自保,勢必更加仰仗美國,購買更多武器裝備壯膽,如此陷入了一場永無休止的軍購賽跑。
島內社會要清楚認知,民進黨當局對美軍購是一場飲鴆止渴的鬧劇,美方每對臺軍售一次,就讓臺海戰(zhàn)爭風險增加一分。民進黨當局加緊對美軍購,買單的是島內民眾,承擔戰(zhàn)爭風險的也是島內民眾??磥?,島內媒體討論的“債留子孫、禍及子孫”并非杞人憂天。
需要提醒的是,民進黨當局想通過對美軍購把臺軍從“刺猬”武裝成“豪豬”,都是徒費財力物力。畢竟在大象面前,不管是“刺猬”還是“豪豬”,恐怕都只是擋車的螳臂、撼樹的蚍蜉而已。(彥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