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受島內“臺獨”教育的影響,臺灣青年對大陸及兩岸關系存在很多錯誤的認知。怎樣辯證及全面的看臺灣年輕人的亂象?未來怎樣做臺灣青年的工作?對此,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在接受總臺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可用 “暖被窩”的理論,努力去改變他們的錯誤認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逐步爭取臺灣年輕人。
朱松嶺說,當前臺灣青年對大陸和兩岸關系的錯誤認識都來自于教育,要解決這個問題,使得兩岸同胞同心同德,為民族復興和中華崛起共同努力,也需要靠教育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國家實現(xiàn)完全統(tǒng)一之前,很難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可用 “暖被窩”的理論,努力去改變他們的錯誤認知。
提到“暖被窩”理論,朱松嶺用一個小故事來舉例說明,過去老和尚帶小和尚到一些地方去傳道,在他們奔波一天毫無收獲后睡在冰冷的寺廟時,小和尚不免口出怨言。老和尚就問小和尚,“你剛鉆到被窩里是冷的,現(xiàn)在睡了一會感覺怎么樣?”小和尚回答說被窩里很暖和,老和尚就開導小和尚“做任何事情都要慢慢的努力,從自己身邊做起,從暖被窩開始,逐步去改變周圍的世界。”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改變島內年輕人的認同,也要用這一理論逐步去改變。
面對目前臺灣年輕人中存在的錯誤認知,一是要通過長期的交流來改變“臺獨”勢力及“臺獨”教科書帶給他們的常識,讓他們在交流當中認識到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文同種。兩岸至今依然還處在內戰(zhàn)狀態(tài),讓他們認識到兩岸民眾都有責任去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朱松嶺強調,要通過教育刷新臺灣年輕人的常識,讓他們的常識走上正確的軌道。
第二是要深化兩岸的融合發(fā)展,尤其是從臺灣到大陸來發(fā)展,成家立業(yè)落地生根的臺灣同胞。他們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經(jīng)慢慢的融入到14億人的洪流當中去,跟大陸民眾一起生活、一起奮斗,成為中華民族的非常重要的一員。這樣的做法會改變一批人,會增強臺灣青年對大陸的的認知,增強他們對于國家統(tǒng)一,對于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向心力和認同感。
第三是要充分認識到,目前到大陸來發(fā)展的臺灣年輕人還是少數(shù),在島內繼續(xù)接受“臺獨”教育,繼續(xù)在“綠色專政”之下生活的年輕人還是多數(shù),這無疑會加大我們做臺灣青年工作的難度,尤其是經(jīng)歷過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教育的年輕人,經(jīng)過長期的被臺灣當局洗腦,他們對大陸和兩岸統(tǒng)一都存在著種種偏見和錯誤認識。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做島內青年工作的新措施,在工作當中逐步調整,逐步摸索國家統(tǒng)一的新論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逐步爭取他們。
朱松嶺最后強調,在臺灣,由于年輕人受到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去中國化”教育,總體上要做好島內青年的工作還是很難的。畢竟“臺獨”勢力經(jīng)過長期推動“臺獨”教育,現(xiàn)在到了他們所謂的“收獲季”。島內所謂“本土化主體性意識”日益抬頭,甚至不斷的叫板大陸。兩岸對抗的苗頭還在增長,民進黨當局煽動島內青年進行兩岸民意對抗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對于這個問題也得做好全面評估,只有評估精準,才能夠有透徹的對策,才能夠從根本上真正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問題找準了,國家統(tǒng)一之后就能開出有用的藥方,盡快的改變島內認同,讓統(tǒng)一以后的國家少走彎路,盡快的走上提升兩岸民生福祉的正確道路上來。(你好臺灣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