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9月18日發(fā)表題為《軍購預算暴增 錢哪里來?》的社論,內(nèi)容摘編如下:
隨著臺海情勢緊張、美臺關系提升,軍購新聞頻頻躍上新聞版面。媒體先后報道了F-16V戰(zhàn)機(2500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3元人民幣)、大型無人偵察機(176億元新臺幣)、新型戰(zhàn)車(405億元新臺幣)、“魚叉”導彈(800億元新臺幣)、F-16性能提升(1400億元新臺幣)、魚雷(54億元新臺幣)、教練機(686億元新臺幣)、反裝甲飛彈(118億元新臺幣)、野戰(zhàn)防空武器系統(tǒng)(143億元新臺幣)、營區(qū)警監(jiān)系統(tǒng)二期(128億元新臺幣)、密集陣(101億元新臺幣)、機動導彈車(136億元新臺幣)、第二階段潛艇制造(493億元新臺幣)、導彈巡防艦原型艦籌建(245億元新臺幣)、微型導彈突擊艇(316億元新臺幣)等軍購案,總經(jīng)費估計約7700億元新臺幣,需在未來數(shù)年編列預算支應。若加上路透社最新報道的特朗普政府“堡壘臺灣”計劃,將銷售能夠阻止軍艦接近的智慧水雷、遠程火箭炮系統(tǒng)等新型武器,防務負擔將更沉重。
據(jù)臺當局相關部門總預算,廣義防務支出達4534億元新臺幣,占GDP比、歲出比及單項成長率都是最高,已嚴重排擠經(jīng)濟發(fā)展及教科文支出,勢必得縮減經(jīng)濟、民生、教育支出。
新冠疫情雪上加霜,臺當局財政部門預估今年舉債將超過4438億元新臺幣,創(chuàng)10年新高,舉債空間僅剩1萬億元新臺幣,恐怕難以因應未來需要。
走上財政惡化之路的原因很明顯,除新冠疫情外,更主要是陸美關系緊張,民進黨政府依附美國“印太戰(zhàn)略”充當棋子,參加對北京的圍堵,大陸因而提高軍事壓力,臺灣必須做好承受大陸第一擊的自我防衛(wèi)準備,美國也樂于多賣一些武器給我們。
但是,和美國軍事關系愈緊密,就愈往北京的“紅線”接近,陸方對臺的軍事壓力就越高;但兩岸軍事力量差距太大,即使努力發(fā)展非對稱作戰(zhàn)能力,對美國協(xié)助防衛(wèi)的需求還是會越來越強烈,也需要采購更多武器,形成軍事支出膨脹、依賴美國、兩岸關系更緊張的惡性循環(huán)。
臺灣幾乎所有防務采購都是美國軍售,對GDP沒有什么貢獻。錢應盡量用在教育、基礎建設與幼兒老人照護與社會福利,不但可提升生產(chǎn)力,還能帶來更高的所得、更好的生活水準和民眾的幸福感。武器裝備若備而不用,仍然會折舊耗損,最后報廢消失。
臺灣人均GDP在全球排名約40名,在各種競爭力評比中也有不錯成績。而這些成果,都是耗費半世紀以上的時間,在先人們發(fā)揮智慧避免戰(zhàn)爭、流血流汗累積而來的,任何人不應以輕率的決策將其毀滅,切莫讓臺灣走上“窮兵黷武”之路,葬送臺灣的繁榮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