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吃相兇狠,即使去年“九合一”選舉已經(jīng)把“吳音寧們”以及民進黨派系打手,教訓了一頓,但民進黨何曾在乎?就像從蔡辦“私煙案”到“英系大將”陳明文的三百萬(新臺幣)行李箱,總會有人掩護,有人圍事,有人筑“防火墻”,還會有人指導辦案。
蘇貞昌的回應,反映了民進黨從來不怕吃相不好,只怕吃慢吃不撐的關(guān)鍵:只須轉(zhuǎn)移焦點,搶搭“芒果干”(“亡國感”)列車,把所有失政問題都引導到“反中”戰(zhàn)場上,掛起“愛臺灣,顧主權(quán)”的招牌,任何對政策的質(zhì)疑,不是“假新聞”,就是有“中共代理人”之嫌。
“反中”成為民進黨當局失政敗德的遮羞布,不但遮住難看的吃相,還掩蓋滿桌的杯盤狼藉。
諷刺的是,蘇貞昌極力強調(diào)“維護臺灣主權(quán)”,讓臺灣能“獨立自主的在國際社會上有一席之地”,但這除了是空話大話外,蔡當局在國際上維護了什么臺灣什么地位?三年來丟掉七個“邦交國”,五天接連“斷交”兩國,被國際組織拒于門外;臺灣在國際社會上原有的一席之地,已被壓縮得幾無容身的空間,蘇貞昌居然還拿來說嘴?
民進黨當局最能炫耀的是臺灣與美國關(guān)系“突破升級”,但這又恰好與它所強調(diào)的“獨立自主”背道而馳。
蔡當局愈來愈仰賴不可能與臺灣“復交”的美國,來“維護”臺灣的“邦交”;臺灣自甘淪為美國的戰(zhàn)略棋子,盼望美國透過“臺北法案”等工具,威脅臺灣“友邦”不得轉(zhuǎn)向大陸,蔡英文的“踏實外交”,只能躲在美國棍棒外交的羽翼下。但蔡英文才滿口感謝,“臺北法案”新版內(nèi)容已大幅縮水,仍是口惠成分多。
至于“小弟弟”——臺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見到“最敬愛的大哥哥”——“日本駐臺代表”就矮一截,這也是臺灣“獨立自主”的“外交”實踐?
說穿了,蔡當局的兩岸與“外交”操作,一是“反中、仇中”,二是“仗美嗆中”,三是賣“芒果干”(“亡國感”),最后是催化選票。蔡當局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利用升高的兩岸情勢,轉(zhuǎn)移失政質(zhì)疑,壓制臺灣內(nèi)部異議,進而把兩岸危機與“外交”赤字轉(zhuǎn)化成蔡英文的選票紅利,而“亡國感”就是其中的酵母粉和催化劑。
(本文摘編自臺灣《聯(lián)合報》2019年10月2日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