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4月19日發(fā)表評論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遠望》雜志總編輯石佳音在“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上表示,反“獨”促“統(tǒng)”,必須有破有立,如果只提出相對于“臺獨”史觀的說法,但是不能破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沒有殺傷力。要破解“天然獨”,第一要刻意地拒絕使用“臺獨”語匯;第二要拆穿“臺獨”的知識論。第三,要批判“臺獨”的方法論。在看待兩岸關(guān)系以及進行反“獨”促“統(tǒng)”工作時,要注意輕重緩急,不僅要收回領(lǐng)土,還要達到心靈契合。
石佳音說,臺灣兩黨聯(lián)手搞的“臺獨”教改,產(chǎn)生的最麻煩的產(chǎn)品是“天然獨”?,F(xiàn)在要反“獨”促“統(tǒng)”,必須有破有立,如果只提出相對于“臺獨”史觀的說法,但是不能破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沒有殺傷力。要破解“臺獨”,就要知道為什么反“獨”促“統(tǒng)”的工作做得不成功。過去假定臺灣年輕人會變成“天然獨”,或者是因為對大陸的了解不夠,或者是因為得到的利益不夠,所以大部分對臺政策,都是讓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參訪,對他們讓利,一旦這些都沒有效果,就開始懷疑是不是有日本血統(tǒng)的臺灣人。關(guān)鍵是要正確了解“天然獨”。
為什么“天然獨”難以轉(zhuǎn)變?石佳音認為,“天然獨”不是天生的,而是臺灣幼童在一定條件下長成了不假思索支持“臺獨”的年輕人。“天然獨”不是不了解中國,也不是不知統(tǒng)一對其有利,甚至也不是不知“臺獨”沒有勝算,而是其“認知”框架決定了他們在“知識”上自認不是中國人。
石佳音說,“天然獨”的“自幼養(yǎng)成”是透過以下三方面的作用實現(xiàn)的:第一,“臺獨”政黨進行了非常徹底的語言系統(tǒng)的改變,已經(jīng)把臺灣年輕人進行觀察思考的語言都改變了,比如他們創(chuàng)造了“日治”這個詞,比如小孩子接觸到的“大陸”和“中國”的概念是互斥的,其間的差別如同“狗”與“貓”(都是動物,但是是兩種不同的動物),“臺灣”與“中國”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共同體/社會/民族,比如大陸海關(guān)一度容許臺灣人走外國人通道;現(xiàn)在要求臺灣人走中國公民通道,卻說是“持臺灣護照”者。在這種語境下,用這種概念的框架看兩岸關(guān)系,兩邊就是“一邊一國”,臺灣目前的語境,加上后天教育,臺灣年輕人就會自然接受臺灣與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社會、兩個民族。臺灣人說去大陸就是“出國”,“臺獨”的語匯已經(jīng)滲透到了各方面。
石佳音說,第二,“臺獨”有一個知識論,就是“臺灣島史”史觀,就是以臺灣島這個地理區(qū)域而不是人群或社會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也是國族認同的對象,提出一套實際上在史學方法上完全站不住腳的史觀?,F(xiàn)在的臺灣島史等于是把臺灣史視為臺灣島地質(zhì)學的附屬史。曹永和以臺灣島(地理區(qū)域;而非人群、社會)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及國族認同(集體效忠)的對象,違背“歷史是人群/社會的歷史”、“人群才是歷史敘事的主體”之史學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