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此前其陣營及輿論所塑造的一個守諾重情誼,堅鋼不奪其志的“政壇俠客”形象,以及近年來所積累的江湖歷練,韓將不想“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是頗為真誠的。在黨內關系中,韓與各方盡力維持一種“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形式上等距外交關系,沒有過早宣布站隊或拒絕接觸。
賽局形勢在變化,博弈者也在觀望。韓國瑜不下場還則罷了,一旦入此彀中,其最穩(wěn)妥的路線自然是等拖大法,等到黨內廝殺的筋疲力盡,民進黨來勢洶洶,柯文哲后發(fā)制人之時,以眾望所歸的“救世主”形象,不需要“陳橋兵變”即可“黃袍加身”。
畢竟,在兇險詭譎的政治生態(tài)和快速流變的民意結構中,縱然是全臺人氣王也不能保證“韓流”能夠無損蔓延至下一次“大選”,當斷不斷錯過歷史機遇甚至反受其亂,或曾經會當凌絕頂但一招不慎滿盤皆屬的教訓太多了。曾經的林洋港、趙少康乃至扁馬蔡都是風頭無兩的政治偶像,但島內政治民意越來越薄情和現(xiàn)實,對政治人物的翻篇沒有太多念舊寬容。
正如柯韓心結一樣,被民意浪潮捧到政治高峰的政治人物必須找到最好的時機實現(xiàn)階段性的政治任務,否則韓國瑜也不知道會在何時被下一位明星取代。韓選前在青年族群的高人氣正在褪色,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無論藍綠白,政治人物都既要追逐個人政治前途的終極目標,也要考慮政黨利益和陣營價值。對于國民黨而言,規(guī)則和博弈這樣的技術層面的較量,最終的目的應當是產生整體收益最高的候選人而非為滿足某一方的政治私欲。然而為私欲而舍大義的事情,島內政治人物已經做過很多次。這實在不能不說是臺灣多少有些病態(tài)畸形的政黨政治和選舉文化的必然結果。盡管2019的國民黨表現(xiàn)并沒有像2015年那樣刷新下限,但國民黨人在內部較量中很容易忽略外敵的虎視眈眈和民意的期待變化。當前這個所謂的“大好局勢”也未嘗不會自毀長城被人摘桃,反誤了諸公政治生命。
劉匡宇 社科院臺研所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