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找中國文化,你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似曾相識又彼此有點陌生。如果說這僅僅是表象,透過表象看其真正的內涵,那就是文化,兩岸千絲萬縷切不斷割不舍的精神紐帶就是文化。臺灣文化中國魂,這句話千真萬確。
不少陸客初看臺灣會有些心理落差。一下飛機,臺灣怎么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臺灣是要細細品味的。我們過往所了解的中國,還有一半在臺灣,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他們跟我們一樣,又不一樣。他們的“愛”(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親)是相見的,他們的“義”(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廟)是經常朝拜的。中國漢字是5000年文化交流的密碼。密碼不失,方能傳承,臺灣的書店堅守在城市的黃金地段,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tài)度。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逐漸沉淪。
在臺灣,命名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路名很有講究,很有哲理。這里喜愛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臺灣的路名很有中國味。道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臺北的東西主干叫忠孝路,南北縱橫是復興路,基隆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
說南部高雄的傳統(tǒng),僅從路名就知端倪。自南向北的城市十條路名均以數(shù)字開頭,越往北數(shù)字越大。“一心路”取自《后漢書·朱儁傳》的“萬眾一心,猶不可當”;“二圣路”紀念文圣孔子與武圣關公;“三多”路意指多福、多壽、多子,其典故出自《莊子·天地》;“四維路”凸顯“禮義廉恥”四個綱紀缺一不可;“五福路”由《書經·洪范》而來,一壽、二福、三康寧、四好德、五善終;“六合路”取自《莊子·齊物》,即“天、地、東、南、西、北四方謂之六合”;“七賢路”贊譽“竹林七賢”:晉代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位文人;“八德路”褒彰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德目;“九如路”取自《詩經·小雅·天?!?;“十全路”引自《周禮》“十全為上”。這十條路名言簡意賅、寓意深刻,讓初來乍到的人好奇、新鮮、易記,在茫茫都市中立即有了方位感,再怎么走也不會迷失方向。這既高度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底蘊,又充分顯示出城市規(guī)劃者的聰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