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之前,韓國瑜并不認識吳寶春。當吳寶春透過韓的幕僚向韓國瑜緊急求助時,他選擇了挺身而出。因為韓國瑜認為,吳寶春是高雄的在地商家,他身為未來的高雄市長,當然要扛起責任保護他,也再次向外界證明,高雄不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全心拼經(jīng)濟才是王道。11日中午,韓國瑜陪同吳寶春召開記者會,對于吳寶春的無措和拙言,韓國瑜展開神救援,他的話講得直白,就是要臺灣民眾不要抹滅吳寶春昔日的成功及努力,更需珍惜這位“臺灣之光”。
新北市長朱立倫也用一句“我很喜歡吃吳寶春的面包”來力挺吳寶春。朱立倫呼吁,臺灣人自己先不要預設立場打壓自己的同胞,讓臺灣的好產(chǎn)品在大陸、世界市場都能受到支持,讓臺灣朋友賺到錢,才是最重要。
國民黨前民代蔡正元還特地跑到吳寶春的面包店支持他,說“中國臺灣的面包,那還是要吃”、“九二共識的面包,當然更要吃。”
(圖:蔡正元)
但連華為的Logo都被視為“有毒”的“蔡英文們”,自然害怕這款“中國臺灣面包”。反而是大陸的顧客,在吳寶春面包店試運營期間常常光顧,除了認為價格略高之外,對吳寶春并無多少差評。換句話說,大陸見多了獵巫式的“反臺獨”戲碼,對無限上綱的政治操作也變得審美疲勞。這也意味著大陸民間對待臺商的態(tài)度也愈趨理性,懂得將一般商業(yè)活動與真正的政治表態(tài)區(qū)隔來看。
而臺灣的老百姓也早就明白,“兩岸一家親”是藍綠都繞不開的路。不管是柯文哲的臺北,還是韓國瑜的高雄,要讓市民發(fā)大財,就必須支持“兩岸一家親”。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兩岸就是、也就該是“一家親”。不然呢,難道兩岸應該要“一家仇”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