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政黨都必須要改變,不改變,就無法長期得到認同與支持;不改變,當選就是讓人民失望的開始。“在野者”結合民粹無限上綱,“執(zhí)政者”左支右絀難以領導,當藍、綠二黨都只能短期“執(zhí)政”的現象形成時,最壞的結果就是“執(zhí)政者”無心治理,只想在短短的上臺期間內加倍貪婪搜括資源,這是臺灣面臨的迫切危機。
看來惡性循環(huán)的打破,只能期望兩黨中生代與新生代。這需要勇氣,要有打破舊文化、舊框架的意志決心,不擔心被老人鍋蓋壓制。不過,在無色選民加持下,這不是不可能的。
以民進黨來說,白、綠分手后,民進黨議員高嘉瑜堅持友柯,得罪了部分黨內人士,但在內湖南港區(qū)的得票還高過姚文智,足以證明50%的中間民意是打破派系框架的最強后盾。民進黨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應從高嘉瑜身上得到啟發(fā)。
國民黨更不能繼續(xù)沉溺于和民進黨比爛,現在再罵民進黨,恐怕已引不起太大共鳴,畢竟民進黨敗得那么慘,已得到極大的教訓。但面對國民黨的大佬現象,民眾心中不免大疑:國民黨值得這樣的大勝嗎?如果國民黨希望改變,就必須大鳴大放,必須以路線辯論和社會對話找出民心之所向,只滿足了20%基本盤的提名,不會得到50%自由選民的認同。
一旦藍、綠兩黨吃定選民,認為只有兩個選項,人民就永遠沒有好日子過。而只要選民從政黨綁架中覺醒,對支持的政黨無情,并隨時準備以新的政治力量取而代之,國民黨與民進黨就沒有辦法因為自己是“唯二蘋果”而比爛。這樣的政治,才有改變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