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縣市議員候選人常常被稱作“小雞”,縣市長候選人則被叫做“母雞”。為了充分挖掘選票,形成加乘效果,在“九合一”選舉中各政黨常常推出具有高知名度的縣市長候選人、基層實力雄厚的議員候選人,這被稱之為“母雞帶小雞”。倘若縣市長候選人不夠強,議員候選人通常會避免與其站在一起,這被稱作“母雞踩小雞”。如果是艱困選區(qū),全黨齊心協(xié)力打選舉,力拼小輸為贏,則是“小雞抬母雞”。
具體到臺北市選舉中,藍綠政黨的市長候選人都不夠強,因而是“母雞踩小雞”。無黨籍市長柯文哲與臺北監(jiān)督連線、“民國黨”及其他無黨籍議員候選人聯(lián)合競選,形成了“母雞帶小雞”。
“時代力量”的角色比較尷尬,他們沒有市長候選人,黨部主委對于是否與柯文哲合作沒有明顯指令,開放給議員候選人自由選擇。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早前的交叉分析顯示,“時代力量”支持者中有七成五支持柯文哲,為了確保支持者都出來投票,與柯文哲做出某種程度的結(jié)合就非常必要。

首先站出來支持柯文哲的是“時代力量”內(nèi)湖南港區(qū)候選人蕭新晟,其做法比較保守,同時也邀請了民進黨市長候選人姚文智。但姚文智在致辭中聲稱“大綠、小綠都是綠,年底選舉應(yīng)該分進合擊”,被認為是民進黨想要綁定“時代力量”的支持者,進而可能影響議員選舉,因而被后者所討厭。
中山大同區(qū)候選人林亮君競選總部成立時,姚文智并未到場,僅有柯文哲站臺。這個選區(qū)“柯黑”議員眾多,民進黨籍的現(xiàn)任議員王世堅、許淑華、梁文杰瓜分“柯黑票”,林亮君明確表達支持柯文哲的態(tài)度,獨占“柯粉票”,當(dāng)選可能性就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