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及日本殖民所留下的問題,在東亞依然盤根錯節(jié)。不只韓國,當時的臺灣地區(qū)、東南亞諸國、澳洲等皆有女子被迫為慰安婦。這些阿嬤的青春、人生及僥幸得以活下來后所要面對的創(chuàng)傷和陰影,都非“賠償”和“道歉”所可原宥,更何況沒有賠償和道歉呢!
我們當然理解,戰(zhàn)后的日本世代是在“和平主義”教育下成長的一代,戰(zhàn)爭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己之罪的承擔。他們試圖將戰(zhàn)爭歸于歷史,而不容許“現(xiàn)存的、特定的政治勢力,藉由戰(zhàn)爭或殖民歷史謀取外交利益”。
果真如此,那么,真心道歉與賠償是不是才能得到較為接近的成果呢?屢屢以金錢,卻不以國家主體來進行一次性的“轉型正義”與“戰(zhàn)爭究責”,不是繼續(xù)地讓日本的下一代被綁架嗎?如果真的是“休止符”,那么慰安婦少女像的存在,又有什么不可言說?又有什么不可見人?即使,僅僅站在人道的立場,針對強征慰安婦,難道不該深刻撻伐嗎?若只是擔心日本右翼的反撲,而不愿意直接面對歷史,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睦鄰友好的基礎,那么,也不過是“外交”權宜之策,而非解決歷史問題。
不該以政治算計歷史問題
若將歷史比喻為一塊素材,每位觀者可以由不同面向、不同角度、不同視域出發(fā),從而形成史觀。面對史觀,又可以縱橫之坐標線來定位其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或左或右的政治光譜。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史觀辯護,卻必須謙虛、誠實。在批判任何意識形態(tài)之前,先應虛心反省自己是不是已變成自己最反對的那種人。
臺灣民眾若在歷史問題上,以政治算計,而輕忽基本“人道”立場,為眼下或盤算中的利益,而刻意視而不見或曲解諸如慰安婦這類悲慘的歷史事實,又怎么能期待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得到屬于“人”應得的尊嚴、尊重呢?寄望蔡英文一本初衷,莫讓慰安婦阿嬤再次被政治暴力犧牲,在“轉型正義”中淪為“化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