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形象上而言,一個“總統(tǒng)”,一個市長,你選誰?年長而理智的臺北市民可能堅持選“市長”,但選舉往往就不是一個理智的活動,尤其在今天的民主樣態(tài)轉(zhuǎn)型中,“實境秀”才能有效堆疊出一個“理想”的政治人物形象,特朗普就是如此。而你不覺得,三年來看柯文哲的新聞,其實都像在看“實境秀”嗎?點閱率破九百萬的那段“一日幕僚”節(jié)目,不過是三年多來的一個總結(jié)與高潮。
當然也有人會拿出陳水扁與趙少康上世紀在臺北市對決的例子,認為地方首長選舉不該用選“總統(tǒng)”的方式來玩兒,但那是一個連折疊手機都還沒出現(xiàn)的時代,“網(wǎng)際網(wǎng)路”還是兩年后才開始流行的詞兒,現(xiàn)在呢?在公廁里都能收看柯文哲在“一日幕僚”上的“總統(tǒng)”級表演。
大家都別自欺欺人,說選臺北市長首重能力而非形象,那為什么國民黨的首選原是蔣萬安,民進黨首選原是賴清德?
時代已經(jīng)不同,在萬眾矚目的臺北市,選市長就是選“總統(tǒng)”。
26.7%的泛藍選民支持,這是柯文哲的天花板嗎?筆者看不是,因為國民黨無論如何也贏不了的柯氏大絕招,就是他能惡心民進黨,而國民黨從來就是被民進黨惡心的對象,還毫無招架之力,藍營支持者現(xiàn)在也不必恨鐵了,因為有柯成鋼可選。有趣的是,就算是淺綠選民,對民進黨完全執(zhí)政、完全失政,也不甚滿意,難道他們能寄希望于國民黨嗎?不不,在他們心里還是柯文哲靠譜得多。
畢竟,十幾億人都曾對國民黨殷殷期盼,臺灣民眾也給予了國民黨完全執(zhí)政的機會,結(jié)果呢?重返執(zhí)政就能壓制綠色民粹?就目前來看,對綠營“深化讓步”的可能性還比較大。
說到底,國民黨改變了嗎?筆者只記得有人說,“要統(tǒng)一就到對岸去”,此公還高票當選了國民黨主席。
丁守中為擺脫佛系之譏,近日開始比較兇了,比較像個挑戰(zhàn)者了,甚至索性將佛系當品牌,將柯文哲打為魔系,以作為區(qū)隔。“丁守中硬起來”確實是支持者所期盼的,但丁丁臉就不是一張夜叉臉,兇能兇得過姚文智嗎?將柯文哲打成魔系,概念模糊,不知所云,從選戰(zhàn)策略的角度來看,真正有效的是將柯文哲打成“小綠人”,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堅壁清野地斷了柯文哲反搶藍營票的路,這才是丁丁唯一的求生之道。
這就是選“總統(tǒng)”的層次。丁守中團隊想在臺北市主打市政,完全錯誤。
說白了,臺北市長不做事,臺北也不會倒,選民真正痛恨的是弊案,而不是市長懶或無能。所以,若思維只是在臺北市的層次走負面選舉,且沒有弊案可打,終究是事倍功半。將層次拉高,逼迫柯文哲在能源政策、空污、兩岸關(guān)系、廢死、同婚等全島性議題上表態(tài),才有話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