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此刻表態(tài)輸誠,原因有二:一是他對自己的選情感到憂慮,覺得必須獲取民進黨的支持才有必勝把握;二是他的人格特質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取向,覺得取悅一下對方也沒什么了不起,反正情勢不對時可以再轉彎。正因如此,他三年前為了主辦“雙城論壇”而信口說出“兩岸一家親”,去年又為了主辦“世大運”而維持同一基調,彷佛他在兩岸政策上較民進黨有更多彈性與關懷。但如今為了爭取民進黨支持其連任,“兩岸一家親”的口號似乎成了負擔,柯文哲毫不猶豫就將它拋棄了。這種“過關就好”的工具和功利態(tài)度,實是柯文哲這次道歉“自傷”最重之處,因為這暴露他缺乏基本價值與信念,只有小智小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柯文哲不甩民進黨施壓時,他和對方討價還價的本錢似乎還更豐富,他在選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一些。在他彎腰道歉示弱后,這些資本便盡付流水,不少民進黨人表示并不領情,認為這樣的表態(tài)太遲,不足以讓民進黨“回心轉意”。換言之,在柯文哲示好之后,民進黨仍可能以“基層不滿”為由在臺北市推出自己的市長候選人,并趁機在選戰(zhàn)中倒打柯文哲一耙,讓他倒在市長一役陣前。如此一來,正好達成“毀柯計劃”的最大目標,提前排除柯文哲成為民進黨2020或2024的競爭者。
柯文哲的政治魅力主要來自他不假修飾的語言風格,因而吸引了廣大的“柯粉”,尤其是那些討厭藍營“無趣”及厭憎綠營“霸道”的新人類。但這次,柯文哲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拼命想要討好那些不滿意他的“老綠男”,結果卻嚇走了許多原本支持他的年輕世代,以及不少“淺藍”和中間地帶的選民。許多憎惡藍綠惡斗的民眾,原本以為柯文哲是他們可以寄托的對象;但柯文哲哈腰道歉的德性,揭穿了他自己。
以民進黨的狼性,一旦柯文哲開始示弱退讓,它勢必會趁機步步進逼,直到柯文哲完全臣服為止。如此一來,柯文哲無論再怎么澄清或修飾自己的說詞,恐怕也無法挽回情勢。這就是與民進黨合作的風險:一旦白色力量成為綠色附庸,還有什么吸引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