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愈演愈烈的臺大校長遴選風波,臺灣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日前以“健康原因”請辭,成為蔡英文行政團隊又一位離職高官。
在臺灣公務人員體系中,大致可以分為政務官、事務官與民意代表這三類。各級民意代表由民眾投票選出,目前臺灣立法機構有113席民代;事務官就是文官,通過考試進入公職機關,然后逐級晉升,最高可擔任當局行政部門副負責人,也就是所謂“常務副部長”;政務官則依托當局政治任命而產生,像潘文忠這樣的行政部門負責人(“部長”)便屬于此類。
雖然政務官看似位高權重,但在不少人眼中,政務官其實是三者中性價比最低的。事務官執(zhí)行政務官的命令,如果沒有違法情況,便可以平安地待在機關直到退休;民意代表只要選得上,動動嘴皮子能干個幾年十幾年的;而擔任領導崗位的政務官,能干滿一任四年的鳳毛麟角,不是黯然求去就是被轟下臺,成了名副其實的“臨時工”。
一方面,政務官多數來自于學術界或經濟界,精通理論卻疏于實務,慣于授業(yè)解惑卻拙于協(xié)調,這些精英未必能適應島內官場文化;另一方面,作為行政部門的一把手,政務官要面對民眾的挑剔目光與島內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有的干了48天就宣布辭職,強調自己像“誤闖政治叢林的土地,渾然不知周遭都是陷阱”。近日,島內媒體盤點了因為四類黯然請辭的島內政務官。
政績不佳請辭
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其中又能細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己干到不咋地,第二種是替上級當“替罪羊”。這其中有代表性的職務就是臺灣當局實際的二把手——行政機構負責人。從2000年民進黨上臺開始算起,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朝執(zhí)政共18年,竟換了14位行政機構負責人,最長的不過2年有余,最短的竟不過百日。
由于沖在第一線,一旦出現(xiàn)民意下跌、出現(xiàn)執(zhí)政危機、選舉失敗,都能成為行政機構負責人下課走人的理由,偏偏島內這十來年狀況又特別多,因此行政機構負責人如走馬燈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新的一位便是林全,他從2016年5月上任到2017年9月下臺,干了一年半時間。這一年多來蔡英文強推“轉型正義”、一例一休、軍公教年金改革、前瞻計劃,把要得罪的人都得罪了,接下來要拼2018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就順勢把林全換下來,讓綠營大佬賴清德接盤。這對于飽受綠營非議的“老藍男”林全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遭起訴請辭
被稱為“臺灣經濟之父”的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尹仲容,則是遭起訴后請辭公職的第一人。
1954年,他被時任當局副領導人陳誠任命為經濟部門負責人兼“信托局局長”,成為穩(wěn)定臺灣經濟的關鍵人物。一年后,當局支持的揚子木材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倒閉,參與授信借貸的信托局被牽連其中,尹仲容遭民意代表指控與木材公司負責人有所勾結,惹上官司。
盡管同年10月臺灣地區(qū)法院宣判尹仲容無罪,但尹仲容還是宣布辭去經濟部門負責人與“信托局局長”職務。他在請辭信中寫道:“惟仲容備位‘閣僚’,既需對簿公庭,自不能專心政務,擬請淮予辭去‘政務委員’兼‘經濟部長’職務,以免貽誤,公私均感,敬請鈞安。”雖然行政機構負責人俞鴻鈞曾慰留尹仲容,但面對洶涌的輿論,還是同意他去職。
直到1957年8月,尹仲容案情大白,又被當局重新啟用,他主持制訂的臺灣《加速經濟發(fā)展計劃大綱》,為臺灣經濟發(fā)展奠定基礎。
因病請辭
同樣為臺灣經濟貢獻良多的行政機構負責人孫運璿,則是因病請辭公職。相比起尹仲容,孫運璿從大陸來臺灣更早。1945年臺灣光復后不久,他被任命為臺灣電力公司機電處處長。當時“二戰(zhàn)”剛結束,臺灣電力系統(tǒng)受損嚴重,一到晚上全島一片漆黑,臨危受命的孫運璿5個月就讓島內電力供應恢復80%。
1967年,他被任命為當局交通部門負責人。從上世紀70年代起,臺灣“十大建設”中交通領域的六大建設都由他負責,這些建設為臺灣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之后在轉任經濟部門負責人后,他在新竹成立了帶有官方色彩的民間研究機構——工業(yè)技術研究院。如今,旗下的臺積電和聯(lián)華電子已成為國際知名高科技公司。
1978年,孫運璿出任行政機構負責人。正在他仕途一路看好之時,1984年4月24日早起時突發(fā)腦溢血中風,不得不辭去公職,退出政壇,政治生命就此畫上句號。
前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曾透露,蔣經國晚年曾親口對他表示,接班人選應該是孫運璿,“他堅持讓孫運璿做‘行政院長’,是預計任期屆滿時,讓孫運璿做接班人,但后來孫運璿中風了,連‘行政院長’也不能做了”。
多說一句,就是靠像尹仲容、孫運璿這樣的能人,幫助臺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政見不合辭職
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與上級無法共處,索性離職而去,最典型的就是宋楚瑜。
1974年,留美歸來的宋楚瑜成為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從此步入臺灣政壇。1988年蔣經國去世后,宋楚瑜輔佐李登輝接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和國民黨主席,自己也擔任了國民黨秘書長一職。1992年國民黨在民意代表選舉中遭敗,宋楚瑜被要求下臺,李登輝出面指派宋楚瑜出任臺灣“省長”,當時兩人情同父子。
之后,臺灣在1993年舉行省長選舉,在李登輝的全力相助下,宋楚瑜以近60%的支持率成功當選。宋楚瑜四年“省長”任內頗得民心,聲望也達到巔峰,甚至有超過李登輝的趨勢。
兩人關系開始出現(xiàn)微妙轉變。由于對宋楚瑜巨大聲望不安,在李登輝的主導下,1997年臺灣開啟“凍省”進程,旨在弱化“省長”職能,改由地區(qū)領導人直接任命無實權的“省主席”。
1996年年底,宋楚瑜宣布“已請辭省長”。不過,這兩份辭呈,當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行政機構負責人連戰(zhàn)都沒有批準,直到1998年底,宋楚瑜以“請辭待命”身份恢復上班,完成最后兩年的有名無實的省長任期。這為宋楚瑜脫離國民黨參加2000年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埋下伏筆。
原文標題:當“替罪羊”、政見不合、遭起訴......臺灣高官辭職原因有哪些?
原文網址:http://taiwan.huanqiu.com/article/2018-04/119175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