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個體權益之爭,充斥各個領域,于是不同個體間就只存在著對立關系,卻無共榮的可能,而即便不零和,折衷后的諸方也都滿腹牢騷。臺灣這些年社會浮動人心焦躁,老實說,就跟這自我意識的無限膨脹及一味追求“分”的哲學有最直接的關連。
追求“分”,在小,是個人;在大,是團體;更大,就是整個臺灣了。面對大陸,諸事皆一徑地自“分”的立場著眼,從事實的分治、制度的分野,到社會文化種種的不同,總之,盡在“異”里談自己的存在價值,其最終,竟不惜以割斷文化臍帶來證實自己的存在。
這樣的做法,正如同在社會脈絡中將個人置于其他人際諸端的對立面來談事情般,不僅罔顧事實,更將自己逼入無以轉圜的險境,而以兩岸目前之消長,此險境恐怕要較許多人想象的來得更快及更猛。
“分”,尤其是絕對的“分”,是條死胡同,但30年來,臺灣社會卻就一直在“分”,其結果何只讓自己在兩岸中陷入險境,島內(nèi)的事務也治絲益棼,社會割裂,但即便如此,“分”的氛圍卻始終未見轉圜,原因就在“分”已成上綱,已成習性。
因“分”而致的困境,其唯一的出路,其實就是回到“合”的哲學,如何真的讓臺灣成為一個整體,又如何與大陸成為更大的整體,是必須好好去思量的問題;而這整體,其實可以無礙于自身特質的存在,若舍此不由,還一心要去追逐一種虛妄的自我獨立存在,臺灣恐怕就會走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
其實,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何只是中國歷史哲學的總結,它更是世事棋局的哲思領略、生命緣起的深刻觀照。“分”,就只見自己的立場,分合一起觀,才能領略世局原有其分合進退,才能看到生命緣起中的諸方相關,以此,你也才能處變局而不自傷。
就因如此,盡管多年前曾為文談及分合的哲學,仍愿再以此文提醒大家:讓“合”成為未來臺灣人的主要思維邏輯吧!也許就這一念之轉,“回眸處,滿目青山”,你才發(fā)現(xiàn),讓我們走入絕境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