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臺獨”都是極其狹隘與自私自利的。游蕙禎所代表的“港獨”勢力在香港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能得到“臺獨”分子的真心幫助。看起來,“港獨”、“臺獨”沒有合流的能力。不過,從游蕙禎宣誓后即赴臺演講,喪失議員資格后受到臺陸委會聲援,收回公開信后也能得到臺當局及民進黨的正式回復(fù),說明“港獨”、“臺獨”在反對“一中”的大背景下有相互拉抬、營造聲勢的主觀需求與客觀行動。一方面,“港獨”極力營造“一國兩制”模式的負面印象,向臺灣社會傳遞“一國兩制”行不通的錯誤信息,同時極力爭取“臺獨”給予資源支持,包括社運培訓(xùn)、媒體協(xié)助等,并學(xué)以致用在香港制造事端,并炒作極端化的政治氛圍;另一方面,“臺獨”則充分利用“港獨”的示范效應(yīng),影響島內(nèi)民意走向,從而騙取選票,并暗中資助“港獨”發(fā)展壯大。由此,防范“港獨”、“臺獨”的合流并不是一個假議題,因為港臺問題的聯(lián)動性真實存在。
在“港獨”、“臺獨”合流方面,當前的形勢主要是“港獨”尋求“臺獨”外來奧援,“臺獨”利用“港獨”對內(nèi)消費。處理好“一國”與“兩制”的關(guān)系,發(fā)揮“一國兩制”的示范效應(yīng),保持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是根除“港獨”社會土壤的根本所在。同時,在維護國家主權(quán)與領(lǐng)土完整的議題上,不能有絲毫退讓,尤其是對指標性人物的指標性動作要嚴加防范,對我們的政策底線要充分宣傳,不能給“港獨”、“臺獨”分子有任何幻想和可乘之機。事實上,無論是“港獨”、“臺獨”都是極其狹隘的,不可能真心的幫助對方,其極端行徑也不會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我們應(yīng)該針對挑釁行為果斷適時出擊,戳穿其謊言,揭露其危害,避免其誤導(dǎo)一般民眾,讓“港獨”、“臺獨”缺乏聯(lián)動的社會議題與群眾基礎(chǔ)。
(陳詠江,社科院臺研所助理研究員,海外網(wǎng)特約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