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民主只是一個過程與制度的安排,但這個過程與安排,卻對結果有很大的影響。一個民主是否成熟,或許從它的結果來觀察與評估。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9日發(fā)表評論說,現(xiàn)在民主的運作,尤其是領導人的選舉,文宣所占的份量愈來愈大,換句話說,民眾所認識的候選人,是經過精心包裝的候選人。在競選的過程中,一只豬都可以包裝成偉大的領袖。在競選的過程中,候選人說得天花亂墜,甚至于連他(她)自己都相信自己具備能帶領社會進步,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實際上,一旦當選,不論是他(她)自己,或者是選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這么回事。具有治理能力的人沒有機會選,而參選的人又沒有這些能力,這就是現(xiàn)代民主的吊詭。
臺灣遠的例子如陳水扁,近的例子如柯文哲和蔡英文??挛恼茉谶x舉時,臺北市為之瘋狂,他也相信自己可能讓臺北市變得更美好,但從上任至今,一個大巨蛋問題,就數月一變,而且高階主管一個一個離職,現(xiàn)在大家已開始擔憂世大運是否會變成臺北市的恥辱了。
選錯臺北市長,問題尚小,至于臺當局領導人,那沖擊可就大了。在選舉之前,從蔡英文對馬英九的批評,讓人感覺她似乎對于自己的治理能力很有自信。然而,從她當選至今,大小意外事件不斷。本來這些意外事件恰好可以是展現(xiàn)她能力的機會,但在這些機會面前,她反而泄漏了治理無能的危機。我們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軍中虐犬事件。蔡英文是臺軍領導人,女性擔任軍隊統(tǒng)帥難免會被質疑其是否具備堅韌的性格與冷靜的判斷力,尤其是在士氣低落之際,蔡英文的責任更是重大。蔡英文數度表達和軍人站在一起,要捍衛(wèi)軍人的尊嚴,然而虐犬事件一發(fā)生,卻是讓“國防部長”、“臺軍海軍總司令”以及小兵任由動物保護團體羞辱,以致于有將領要退伍以明志。









 





